糖尿病是备受公众和临床关注的终身性身心疾病,目前仅可通过用药和饮食、活动等合理干预纠正血糖异常状态,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1]。作为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糖尿病可使机体多器官、系统受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低血糖、神经系统缺损、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发生[2]。其中,低血糖以植物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因血糖偏低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轻者心悸乏力,重者或会昏迷,甚至死亡[3]。本院高度重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现状,积极探究切实有效的夜间低血糖预防对策,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预防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防控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整理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来院就诊的9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介于60-79岁之间,中位年龄为74岁。按照就诊序列号单双分组法将入选者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46例患者为一组,患者未见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状态良好,可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基线资料均衡性较强(P>0.05),可实施临床对照研究。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治疗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监测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紊乱;为患者讲解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及发病前兆,嘱患者若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加强用药管理和夜间巡视,警惕危险发生。
1.2.2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预防性护理干预
1.2.2.1心理疏导
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和心理状态,通过与家属沟通准确评估病患承压能力,据此开展心理护理;告知患者糖尿病这一身心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案、预后等相关知识,使患者客观看待疾病;教予患者心理和情绪调节实用方法,引导患者尽快投入到病患角色中、适应医疗环境,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行为应对疾病;强调应激源对病情的不良影响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督导患者逐步接纳不良情绪并使其自然消散,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丰富患者日常生活,鼓励患者学习绘画、书法等,以此愉悦身心、充实自我,分散病患对疾病、不良情绪的关注度;增加与病患家属的互动,嘱其给予患者亲情支持,帮助患者走出困境。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将负性事件经济负担等告知患者,勿传递不良情绪。
1.2.2.2健康宣教
就糖尿病规范化、系统化控制和维稳方案向患者和家属作详细说明,争取支持家属和病患的支持和配合;告知患者低血糖等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规避。同时,将低血糖先兆症状告知患者,并教予其紧急应对措施,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嘱家属为患者准备含糖分的食品如小饼干、糖豆等,以供患者夜间自感不适时食用;管控患者日常饮食,避免三餐摄入热量超标或不能满足机体需求,丰富患者膳食结构,避免饮食过于单一诱发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同时禁食高油脂、高盐分等影响身体健康的食物;指导患者坚持体质锻炼,但训练过程中应避免活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
1.2.2.3定时检测血糖
在用药尤其是胰岛素强化治疗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大血糖监测力度,不仅要在三餐前后检测病患血糖水平,还需于午夜至凌晨五点这一时间段增加血糖检测次数,谨防夜间低血糖发生。同时,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反性较低者的血糖水平变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患机体损伤程度。
1.2.2.4低血糖紧急处理
通常情况下,老年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饥饿感加剧、活动量增加时容易出现低血糖症状,严重者甚至会昏迷。但是,能够诱发患者昏迷的因素不仅仅包含低血糖,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学习,全面掌握非酮症高渗性昏迷、老年性痴呆、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脑血管意外、晕厥、体位性低血压等病症与低血糖的相似点及不同点,以便提高护理预见性。在日常护理过程中,若患者血糖偏低幅度不大,可及时为患者服食糖饼干、巧克力等食物或喂食温糖水等加以改善,同时,调整血糖检测时间为20min,通常患者在护理干预后的15min内会好转。若低血糖严重需要遵从医嘱经静脉为患者注射50mL浓度为50%的葡糖糖溶液,而后以度为10%的葡萄糖维持,具体滴注量和时间应参考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用药期间,护理人员需要连续监测患者血糖水平48h以上,确保血糖控制平稳。同时,护理人员应详细记录病患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严格把控各种药物的给药方式、剂量、时间等,避免危险发生。
1.2.2.5用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 选择药物剂量,避免剂量过大,导致夜间低血糖。 如需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或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最好选臀部或大腿,以缓解胰岛素吸收,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研究发现[4],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漏用药物后, 常于下次用药时自行应用双倍剂量,该行为的存在,是导致夜间低血糖的主要原因。 护士应强调该行为的危险性,以提升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2.2.6运动。 为预防夜间低血糖,护士应嘱患者于睡前避免运动。 可将运动时间控制在餐后 1 h 内,运动时间应控制在 30 min 内,提高疾病治疗的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和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①发放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并回收有效问卷,其中满意为9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为60-89分,低于60分则视为不满意,满分为100分。②低血糖等级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③观察两组的血糖指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中满意者34例,比较满意者11例,不满意者1例,护理满意度为97.83%,对照组中满意者25例,比较满意者9例,不满意者12例,护理满意度为73.91%,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呈明显优势(P<0.05)。
2.2统计两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见表1所示。
表1两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情况统计分析[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血糖指标
观察组护理后 FPG(6.8±0.6)mmol/L、2 hPPG(8.6± 0.9)mmol/L、HbA1c(5.6±1.0)%,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对比(x̄±s)
3讨论
3.1低血糖并发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和饮食干预期间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当病患血糖浓度低于2.77mmol/L时即可确诊[5,6]。重度低血糖可诱发神经功能缺损,已成为糖尿病患者高风险致残、致死因素。相关研究中表明[7],“低血糖发生因素包括老年人身体机能、糖原储备能力、服药依从性及药物因素”。本院在多年的临床诊疗和研究中发现,老年病患心理状态、饮食和活动管理不当等也是诱发低血糖发生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提示临床应加强警惕。另外,糖尿病低血糖症多发于夜间,临床相关工作者应积极探究相应的干预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3.2夜间低血糖防控对策探究
随着临床对糖尿病这一身心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证实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病患病情的发展和生存质量[8]。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进行心理状态、承压能力等评估,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接受现实并不断引导患者改善遵医行为,通过给予情感支持,丰富日常生活等方式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主动参与病情管理。另外,我们为患者和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详细讲解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发病先兆,注重提升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家属的照护能力。同时,通过教予病患合理管控饮食、活动的方法,有效规避了低血糖风险。此外,我们于一日三餐前后监测患者血糖变化,并增加夜间血糖检测频次,确保午夜至凌晨五点这一时间段内血糖检测次数不少于三次。同时,在发现患者出现轻微低血糖症状时,及时给予高糖分食物加以改善,而重度低血糖者在用药期间,护理人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谨防危险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73.91%(P<0.05),提示夜间低血糖针对性预防护理更符合病患需求,易于被患者接纳;观察组夜间低血糖总发生率为6.52%,低于对照组的36.96%(P<0.05),表明预防性护理可减少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
4 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老年糖尿病夜间低血糖并发风险,提高护理满意度,应用前景更为广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桂兰,黎琴,吴帆,覃婷婷. 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的研究进展[J]. 全科护理,2022,20(28):3930-3934.
[2]姜媛媛,张娜. 习惯养成训练模式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7):176-178.
[3]王海丽,邹洪敏,秦晶.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2,37(05):206-207.
[4]刘媛,张俊梅,谢赫男.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恐惧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2,28(26):3611-3615.
[5]罗梦丽. 协同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临床研究杂志,2022,6(8):.
[6]施海芳 蒋瀛婷. 护患沟通在老年糖尿病护理过程中的作用效果分析[J]. 现代护理医学杂志,2022,1(3):.
[7]姜萍. 综合性护理保健对老年糖尿病的效果[J]. 临床护理进展,2022,1(3):.
[8]林素凤. 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在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的应用[J]. 糖尿病新世界,2022,25(16):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