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世界观人生观形成阶段,因此,引导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是中职教育阶段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语文课程,有着非常浓厚的人文性,对于培养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的中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不深刻,学生们觉得是老生常谈,觉得乏味,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些教师也不知如何在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生搬硬套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这些现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一、影响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客观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影响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越来越多,同时,来自学校和家庭、社会的因素也很多。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职学生的行为与思维习惯,中职学生心理尚不成熟,传统道德观念相对较弱,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除此之外,来自网络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一些中职学生缺乏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很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和误导。
2.校园环境的影响
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中职学校往往实行封闭式管理,除了节假日可以出校园,学生平时的一切学习、生活通常要在校园中进行。学校上下,教师、员工、学生等的行为所形成的校风、教风与学风都会影响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校园内外文化环境的变化,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同学们的行为品格,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职学生。此外,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以及校史资源等,更是帮助中职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素材。因此,校园环境的影响是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方面。
3.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当下大多数的中职语文课堂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注重知识的积累,而缺乏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更希望能多关注他们内在的精神成长、个人的感受。虽然大多数的学生基础不好,但他们也渴望思考和讨论。授课过程中的知识化教学显然满足不了学生的精神需求,总体呈现缺乏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培育的状况。
二、影响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观原因
1.学生情况复杂
以我校为例。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都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父母外出打工,还有部分学生来自单亲家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疏于管教,学生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比如被动学习、迟到、上课玩手机、睡觉等;受社会上存在的“职校不如普高”“读职校没出息”等负面舆论影响,一些学生进入学校后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缺乏学习的信心,没有学习动力,对未来缺乏目标和规划,浑浑噩噩混日子。学生情况的复杂化,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语文教师以讲解理论知识为主。比如讲授现代文阅读时,教师通常只在做课程小结的时候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而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并没有关注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价值观层面,所以不能主动参与讨论,导致课堂沉闷,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有些教师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把课程终点设置在基础知识、文章结构上,没有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能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融入到课程中,即使授课过程中有涉及,但大多是点到为止,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使学生感到厌倦。还有的教师觉得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该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语文课无关,这样的狭隘认知导致了语文课程中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缺失。
3.教师主观上缺乏理解
有些语文教师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尚浅,更无法将其融入到语文课程中;有些教师缺乏全面深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知识,不能透彻理解其中的核心精神。这一根本性缺失,使得他们一方面只能讲解简单的道理,很难让学生形成清楚认知;另一方面,在育人过程中,由于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偏颇,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过程中,也难免心口不一、流于说教。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客观上教学方式的落后,导致语文教学仍停留在字、词、句、段上,没有注重中职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二是主观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认识不足,无法将核心内涵渗透到作品讲解中去。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中职语文授课质量,真正落实中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呢?
首先,依托教材,突出语文课的情境性
部编版(2023年)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中,更新了很多人文精神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以古代诗歌、现代诗词、演讲稿、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的文学形式呈现出来。这些作品能够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合理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学生在品读、学习了这些作品后,能够接受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影响,对学生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例如,在讲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长征胜利万岁》这三篇文章时,应通过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应用奋斗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在理解课文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激发学生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
例如《国殇》《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传》,这三篇文章均为古代经典诗文,或描绘楚国将士奋勇抗敌不惜为国捐躯的场景,或讲述烛之武临危受命成功纾解国难的故事,或展现蔺相如以国家为先无惧个人生死的气概。在讲解这类文章的时候,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物身上体现出的家国情怀,鉴定文化自信,从而学生的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以身作则,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语文教师擅长以丰富的文章和语言进行讲解知识,对学生的影响也最深刻。“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语文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显得尤为重要。《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往往是喜欢一个老师后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从而接受老师所讲授的一切。所以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全面系统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内心里有了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在教学中;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教学工作。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动影响学生。要让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首先就要做一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者。
参考文献:
1.魏景.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研究[J].品位·经典,2021(24):113-116.
2.罗静.当代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J]. 今日中国论坛,2013 (7).
3.王海燕.中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轻工科技,2014(9).
4.方传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