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利国 于诗濛
(1 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安全环保部,山东 济南 271104; 2 青岛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300 )
【摘 要】企业安全管理机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管部门,安全管理专业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企业安全稳定。企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经过大幅度提升后,目前处于发展瓶颈期,生产安全事故没有得到根治。通过分析安全管理人员个人素质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从安全管理机制、安全责任、部门管理和个人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安全管理队伍风险预判和防控水平。
【关键词】: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素质;队伍建设;措施
0 引言
随着安全生产形势日趋严峻,安全管理水平已成为关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和人民生命财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企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管理阶段,《安全生产法》及地方性法规均对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人员比例做出了强制性要求,但没有建立系统规范标准。亟需研究适应性、实践性、创新性措施,完善和提升安全专业人员素质和能力要求,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维护企业以及社会共同利益。
1 现状
2005年2月26日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成为独立的国家安全管理部门。2018年3月,成立国家应急管理部,负责统筹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应急预案和指挥与协调应急处置,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国家日益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形势下,安全管理人员群体迅速壮大,队伍建设逐步走向正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水平全面推升。近几年以来,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呈现震荡上行态势,但一般生产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复性事故仍在不断发生。从人的管理因素上探究,一部分企业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处于不良发展状态,直接影响了风险防控措施的落实,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积极推进个人安全发展需求,提升企业安全专业管理能力。
2 人员分类
2.1 个人能力分类
企业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分为公司高层负责人、中层安全部门、基层安全员+班组长。主要分为管理型、现场型、技术型、体系型和学院型等五种类型安全人员。
1)管理型:包括公司各级负责人、安全部门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统筹管理和组织协调,在安全生产专业方面管理能力不擅长,依靠下属业务骨干进行管理。
2)现场型:包括安全部门现场检查人员、车间安全员及班组兼职安全员。对生产工艺和安全管理具备一定能力,可以及时发现一般安全隐患。但是,对设计、生产、工艺及设备深层本质隐患,排查能力不足。
3)体系型:掌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要求,参与体系安全管理,少部分人员取的体系审核人员资质证书,对综合管理和现场管控能力不足。
4)技术型:具备较深厚的现场经验,在生产、设备、操作及工艺管理均掌握一定实践经验。对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熟悉,并参与规章制度和安全规程的编制,能够指导基层安全管理,发现深层次安全隐患。经常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法规文件编制及安全监督检查,具备丰富的安全知识。
5)学院型:院校安全专业毕业生,安全理论水平较高,现场实践经验不足,实践与理论结合能力不足。
2.2 综合能力分类
从综合能力方面,安全人员可分为安全员、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者、安全管理学者四类,素质水平逐层递升。安全员、安全管理人员为基础管理人员,包括各级安全部门一般管理人员、车间及班组专兼职安全人员,负责本人所属业务范围的安全工作。安全管理者包括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分管负责人、各级安全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管理学者是少数技术型安全人员,善于总结提炼并形成学术性或实践性文章,参与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在指导行业、企业推进安全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主要问题
1)安全管理机制不当。目前,国企以管理型领导为主,民企以现场型领导为主,两者存在不同方面的问题。国企在安全组织框架和人员匹配较为完善,基本能够保障安全生产法规标准的落实。但是形式化、痕迹化、流程化工作内容多,占用了安全人员大部分时间,在现场风险的动态辨识、过程跟踪和事故防范上投入精力偏少。例如,白班下班时段,各层级安全人员进行当班总结、工作整理,现场安全监管力量薄弱,此时正处于交接班阶段,极易发生事故。民企虽然在整体安全管理机构组成、人员素质和人数上大大弱于国企,但是安全人员现场经验丰富,现场投入的精力更多,安全责任、隐患和事故考核程度更高,特别是检修作业、中班夜班的巡查更贴近一线。国企和民企安全管理方式的不平衡性,说明了企业生产经营状态和安全管理认知水平。
2)人员文化层次不高。总体而言,安全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积累的现场经验向安全素质的转化出现断层,多数人员现场经验多于安全素质水平,形成的安全成果不多,安全理论更是得不到有效应用。安全管理仍延续老办法老套路,检查、评比的频次和强度增大,基层负担加大,安全生产推动力呈现减缓趋势。
3)实践理论结合不足。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和学院型专业人员充实到安全管理队伍,企业期望尽快发挥高素质和文化引领作用。但学院型安全人员实践经验普遍不足,安全理论浮于表面,无法下沉到基层,工作方式上只能继续沿袭原有安全管理措施。
4)职工防范意识不强。职工是真正行使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的第一人,是一线安全操作人员。但在安全管理制度文件层层贯彻落实上,上级态度和管理要求被各级负责人和安全人员逐级削减,到职工层面已经是强弩之末,“雷声大,雨点小”。出现了领导干部在上面喊破喉咙,职工在下面照样我行我素的情况,个体危险“人物”的层出不穷,必然导致事故发生,这是安全生产在组织管理上暴露出的典型问题,是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停滞不前的根本症结。
4 对策建议
1)强化安全管理组织机制。提升安全管理队伍素质,首先要将生产安全、工艺安全和设备安全等安全生产主要因素融汇到风险管控中。要建立全员安全管理者理念,重新定位安全风险,把重点控制参数作为风险及级别判定标准,组织岗位员工及各级管理者进行分级管控,形成立体网格化安全管理队伍。
2)强化负责人领导责任。各级领导层要掌握安全生产基本要求,对照对标深入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认真向基层向专业人员学习,迅速提升领导层安全管理意识和能力。要把风险管控与层级负责人责任挂钩,切实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推进各方面管理合力,坚决防范以主观意识组织开展工作的错误做法,为提高安全生产条件做好“掌门人”。
3)强化专业部门管理能力。一是要落实安全管理部门业务“主管”和“监管”职责。“主管”是指在职能部门的职责,要统筹管理,把国家法规和政策落实到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管理制度上。“监管”是指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监督各层级领导履行职责和全员安全责任,在业务上要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双“管”其下。二是落实其他专业部门、人员分管职责。组织各层级主要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各专业管理人员,履行肩负的安全管理职责,切实消除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全面管理安全的错误思想和做法。
4)强化个人素质能力培养。企业要组织全员提升安全基本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向技术型安全管理学者一是向法律法规、工艺设备学习,掌握生产、工艺及基本设备相关内容;二是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评审员等资质考评,提高专业化管理能力;三是注重事故案例学习,特别是类比事故学习,强化现场经验积累,提高风险预判和防控水平,培养优秀的岗位安全卫士。
5 结论
1)安全管理队伍建设水平是判定企业安全生产状态的重要依据。组织开展安全管理队伍素质能力系统提升,有利于加强企业安全管理,有利于全员安全责任落实,有利于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2)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应发挥组织机制和部门职责,按照安全管理人员类型,强化安全专业人员素质培养,并督导其他专业人员安全责任落实,形成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良好格局。
3)鉴于企业生产经营复杂性,在安全管理队伍建设上,要掌握尺度,合理调配,选择更符合个人特质的、更适应安全管理的优秀员工从事安全专业,确保其快速融入发展渠道,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绩效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孙有力,推进企业安全自主型员工队伍建设[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09):221-224.
作者简介:
于利国(1974.12-),男,山东曹县人,本科,副高,主要从事冶金企业、化工企业安全生产术等方面的管理及研究。
于诗濛(2021.9-),女,山东曹县人,本科,学生,从事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专业等方面的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