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效果评价
龙小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龙小兰,. 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效果评价[J]. 预防医学杂志,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314.
摘要:
目的:观察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效果。方法:对2022.1-2023.1期间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280例进行研究,采用双盲法进行组别均分,对照组(n=140,常规干预)、实验组(n=140,全面干预)。比较干预后两组预防接种儿童并发症发生率、服务质量评分和家属健康知识掌握度。结果:干预后实验组预防接种儿童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服务质量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预防接种儿童家属健康知识水平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预防接种中采用全面干预措施,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服务质量以及家属健康知识水平。
关键词: 小儿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对效果
DOI:10.12721/ccn.2023.157314
基金资助:

现阶段,我国儿童在出生以后,都应定期进行相关传染病疫苗的预防接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儿童身体健康[1-2]。但是儿童身体素质存在差异,且疫苗作为典型的大分子异体的一种物质,是抗原之一,在进行预防接种过程中很容易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如发热、腹泻、红肿以及疼痛等,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严重情况下会对儿童生命造成威胁[3-5]。因此针对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次研究于2022.1-2023.1期间对280例接受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研究,探讨常见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80例2022年1月-2023年1月期间在我疾控中心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研究,分组依据为双盲法,其中140例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干预措施,男79例,女61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年龄(3.42±0.25)岁;另140例纳入实验组,采用全面干预措施,男78例,女62例,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年龄6岁,平均年龄(3.55±0.31)岁。组间接受预防接种儿童一般资料(男女比例、年龄)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纳入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儿童;纳入年龄3个月-6岁之间儿童。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其他器质性疾病而同年哥;排除具有活动性感染症状儿童;排除存在免疫缺陷症状儿童;排除具有过敏史儿童。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本组预防接种儿童常规干预措施。于儿童就诊开始全面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档案填写,对接种疫苗信息进行核实,采用规范操作进行接种注射,坚持“一人一针一管”原则。告知家属一个在预防接种后与观察室静待30min进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儿童可能出现的腹泻、疼痛、红肿等不良反应并进行处理。

实验组:本组儿童在上述干预措施基础上行全面干预措施。①应在预防接种前首先向家长进行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讲解,确保其可以对各种疫苗接种的功能、作用、时间以及整个流程产生深刻的认知,应指导家长在预防接种前对儿童的身体状况进行观察,当儿童存在发热或存在其他疾病时,应在康复7d后才可以进行疫苗接种;②接种时针对哭闹严重儿童,为提升接种成功率以及安全性,并降低接种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可利用玩具、播放动画片等方式对儿童情绪进行安抚,转移儿童注意力;③接种后指导家属利用棉签进行按压,避免局部出血问题,在观察室静待30min后未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儿童才可以离开;④当儿童出现不良反应,如腹泻、呕吐、红肿以及疼痛等不良反应时,应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如当儿童出现发热现象时,当体温不超过38摄氏度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将酒精涂抹于儿童头部、手心、腋下等位置,而当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需采取药物降温方式,针对疼痛和腹泻严重儿童,可利用止痛药和止泻药物。同时对接种操作流程进行检查,包括儿童身体素质、是否为无菌操作等进行总结,不断提升预防接种规范性。

1.3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预防接种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过敏、红、痛、肿、腹泻、热、呕吐7个维度,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说明干预效果越好。

(2)观察并记录两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包括健康接种、服务态度、医疗水平、儿童照顾4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取值范围为0-25分,评分越高说明干预效果越好。

(3)观察并记录两组预防接种儿童家属健康知识水平,包括健康知识、接种重要性、传染病预防3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取值范围为0-25分,评分越高说明干预效果越好。

1.4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23.0中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x²检验,表示形式为[(n)%];计量资料(服务质量评分、家属健康知识水平)采用t检验,表示形式为平均值±标准差。当统计学存在差异时,P<0.05。

2结果

2.1两组预防接种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两组儿童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实验组发生率为3.57%低于对照组11.43%,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表1组间预防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微信图片_20250305145848.png2.2两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评分比较

对两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实验组健康接种、服务态度、医疗水平、儿童照顾四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表2两组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评分情况  (分,x̄±s)

微信图片_20250305145851.png2.3两组预防接种儿童家属健康知识水平比较

对两组预防接种儿童家属健康知识水平进行比较,实验组健康知识、接种重要性、传染病预防三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见表3:

表3两组家属健康知识水平情况(分,x̄±s)

微信图片_20250305145853.png3讨论

在疾病预防过程中,儿童预防接种是重要途径之一,通常情况下需要将相关生物制品注射如儿童体内,确保大量病原抗体得以产生,实现疾病预防的效果。尽管预防接种可以对流感、谁都以及结核等疾病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但是受儿童身体素质、疫苗质量以及接种流程等多个因素影响,很容易导致儿童预防接种后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只有加强对不良反应的有效控制,才能够将预防接种的功能全面发挥出来[6-8]

而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儿童在预防接种后,出现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红肿等。经临床分析,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如下:

(1)疫苗因素。疫苗保存、运输中因温度控制不当等因素,其功能稳定性、质量易发生变化,在对此类型疫苗进行接种后,不仅无法产生良好的疾病预防效果,甚至会导致人体内毒菌毒性恢复,此时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不良反应以炎症为主[9-10]

(2)接种流程因素。进行疫苗接种应始终坚持无菌操作原则,一旦出现消毒不彻底、计量控制差错等问题,都易导致儿童预防接种后出现感染等不良反应。

(3)环境因素。在儿童预防接种中,一旦出现严重的院内感染问题,包括没有全面消毒注射器、控制凄凉较差等,也易导致儿童出现感染、发热等不良反应。

(4)心理因素。部分儿童对打针等存在严重的恐惧感,在进行预防接种后受不良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很容易出现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部分儿童还会在预防接种过程中产生严重的晕针现象,此时就会出现肌肉松弛以及呼吸减缓等症状,还有部分儿童甚至因精神高度紧张会产生过度换气综合征,在不良心理状态下,儿童预防接种后会产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

(5)其他因素。当预防接种过程中存在环境嘈杂、接种人员操作失误等现象,也易引起多种并发症,再加上儿童自身因疫苗接种后出现剧烈运动等现象,也易引发多种并发症。

针对以上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可以采取如下应对措施:

(1)合理处置。在预防接种后,一旦发现小儿出现不同形式的不良反应,应针对性采取处置措施。如当儿童出现发热现象时,如果体温未超过38摄氏度,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式,并进行观察和测量儿童体温,直到体温恢复到正常状态;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应给予药物降温,服用降温药物,并增加饮水量。再如,当儿童出现食欲不振现象时,应注重饮食清淡,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保证儿童摄入充足营养,提升身体免疫力;同时,还应告知家属,在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后,为缓解红肿、疼痛以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应注重保持接种部位的干燥性,同时避免食用辛辣事物对接种部位产生刺激,不可以进行剧烈运动,同时应以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为主,在产生严重化脓状况时,在吸取脓液时应采用无菌注射器,并进行消毒和换药[11]

(2)疫苗质量控制。根据相关部门规定对疫苗进行冷链运输和保存,从根本上保证疫苗质量;加大对疫苗接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安全意识培训力度,实现无菌操作的同时,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概率;面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儿童,应结合临床症状及时进行处理,并向家长进行健康知识讲解,告知家长注意事项。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预防接种儿童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全面干预进行应用,可以实现无菌操作,并安抚儿童情绪等,从而有效避免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实验组接种服务质量以及家属健康知识水等指标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对全面干预进行应用,不仅优化服务态度和医疗水平,还可以实现健康接种的目标,给予儿童更加优质的照顾,整个预防接种过程中,儿童家属可以对健康知识、接种重要性以及传染病预防等健康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有助于全面进行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综上所述,全面缝隙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并从规范接种、加强疫苗质量控制角度出发进行应对,可提高预防接种效率,降低并发症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利会. 小儿预防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21):176-177.

[2] 盛彩霞. 儿童气质特征综合护理对小儿预防接种疼痛及不良反应的影响观察[J]. 医药前沿,2021,11(18):140-141.

[3] 程文琦,邱馨漪,卢翠. 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分析[J]. 糖尿病天地,2021,18(11):167.

[4] 沈玲,金晓芳. 系统护理对小儿预防接种及时率疼痛感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21,50(2):317-319.

[5] 郭宇,王丽燕. 探讨小儿流感预防接种对小儿流感预防的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3):228-229.

[6] 施红莉. 儿童接种流感疫苗对流感的预防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8):250.

[7] 李玲,孙婉清. 小儿预防接种中社区护理干预对不良反应的评价影响[J]. 婚育与健康,2022,28(22):1-3.

[8] 沈柳. 优质护理在小儿预防接种反应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健康忠告,2022,16(12):102-104,128.

[9] 吴绮青,何家明. EV71疫苗预防接种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的影响[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2,20(7):180-182,193.

[10] 侯静. 护理干预在社区小儿预防接种中的应用研究[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7):22,24.

[11] 梅莉. 小儿预防接种中社区护理干预对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2020,29(21):17-1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