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分析
宋士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宋士杰,.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及控防对策分析[J]. 当代畜牧兽医,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098.
摘要:
在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过程中,养殖者要按照规范化管理要求落实动物疾病防控手段,加强重视程度,分析动物产生疾病的原因,按照特定的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为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关键词: 畜牧养殖动物疾病控防对策
DOI:10.12721/ccn.2022.157098
基金资助:

1畜牧养殖动物的常见疾病

1.1普通疾病

普通疾病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最为常发,虽然不会对动物的生命造成太大危害,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需要积极做好防控工作。普通疾病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科病,另一种是外科产科病。通常内科病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外科产科病指向较为明确,便于开展诊断工作。总的来说,无论是内科病还是外科产科病,若可以得到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1.2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也是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较为常发的一类疾病,因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往往在控制时会有较大难度。具体来说,在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很容易受到传染病的侵袭,包括病毒和病菌,可以大范围的在动物群体中传播。通常情况下,传染病传播途径十分广泛,如带病动物使用过的器具、污染的空气与水资源。考虑到传染病有非常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切断传染源[1]

1.3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指因寄生虫而引发的疾病,这类疾病在动物中有很高的发生率,对动物健康有很大威胁。目前,畜牧养殖动物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3类,即蠕虫、原虫、节肢动物。通常情况下,动物无论是体内还是体外均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寄生虫侵袭,寄生虫可以吸收体内营养物质,并进一步扩大寄生虫感染范围,动物所受的危害也更大[2]

2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

2.1养殖环境

养殖环境是畜牧养殖动物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当动物所处的养殖环境不够洁净,很容易滋生出细菌和病毒,导致动物患病风险大大增加。总的来说,对动物健康影响较大的养殖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相对湿度、空气质量、微生物与尘埃、光照、饲养密度。如动物在养殖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新鲜氧气,但因养殖产业有密集化程度高的特点,若舍内所产粪便和废气未得到及时清理,便会积聚在舍内引发严重的空气污染,继而对动物健康造成影响。再以光照因素为例,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有效杀菌与抑菌,保持舍内干燥。但光照时间过长会导致动物出现皮肤癌。

2.2人为因素

除养殖环境对动物健康有很大影响外,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动物健康,甚至有时一些操作不当的行为会导致动物发生疾病。如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没有正确使用药物,导致药物没有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而且还形成了毒性,导致动物中毒。再比如选择养殖场地时,若没有结合动物生长特点来合理选址,或者没有配置齐全的养殖设备,势必容易滋生出细菌与病毒,从而增加动物发病风险。除此之外,在确定动物养殖场地时,若是将场地选择在发生过疫病的地方,且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空置或彻底消毒,动物势必再次感染疾病。

2.3动物自身因素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一些动物在母体中患有先天性疾病,因而在出生后很容易出现疾病,且后续治疗会有较大的难度。除此之外,一些动物因为抵抗病毒与病菌的能力较弱,往往一些基础性的疾病便会导致病情发展迅速,若未能及时有效的治疗,则会出现动物死亡情况。

3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策略

3.1加强畜牧动物饲养管理

要想降低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的不利影响,养殖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养殖管理的重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养殖管理制度,明确养殖管理的内容和标准,从而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进而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首先,养殖人员需要坚持科学饲养,根据动物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饲料,确保细粮和粗粮合理搭配,从而满足动物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其次,为动物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和消毒,及时清理动物粪便,利用消毒水对水槽和食槽进行消毒,从而减少细菌的滋生。

3.2完善畜牧动物养殖基地设施

良好的环境是动物健康成长的前提基础,同时也是降低疾病发生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养殖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动物养殖基地设施的完善,切实减少外界环境对动物的不利影响,从而确保动物的健康成长。一方面,养殖人员在建设畜牧动物养殖基地时需要充分考量本地环境状况,选择利于排水、清理、通风的位置进行基地建设,为畜牧动物养殖基地维护与管理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养殖效率,养殖人员还需要完善养殖基地排水系统、排污系统等,确保污水与粪便可以及时排出,从而减少细菌的滋生。另一方面,养殖人员在选择养殖基地时应避开居民集中区域,这样不仅能够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而且还能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3.3采用科学的动物检疫措施

为了避免滥用药物等情况出现,养殖户人员在畜牧动物养殖过程中需要采用科学的动物检疫措施,做好畜牧动物疾病的有效防控,促进畜牧动物健康生长。首先,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对畜牧动物进行检疫检查,建立动物健康记录表,及时记录动物的具体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动物出现感染疾病倾向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其次,科学对待新引进的畜牧动物,对于新引进的畜牧动物需要进行观察与消毒,在确定其不会对原有畜牧动物产生不良影响之后再将其放入到畜牧动物群体中。最后,科学处理感病畜牧动物,一旦感病动物出现传染性疾病,需要第一时间将感病畜牧动物与正常动物隔离,待感病动物康复之后再解除隔离,避免传染性疾病进一步扩大。

3.4合理确定养殖位置

在确定动物养殖位置时,务必对所选位置的气候条件、空气质量、动物生长特点等诸多要素开展全面的分析。通常情况下,养殖场要选择排水通畅、地势较高、有良好通风条件的地方,这样的养殖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动物的安全和舒适度。除此之外,大型养殖产业选择养殖场地时要尽量远离居民生活区,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居民区活动对动物造成的应激反应,对降低动物疾病有十分大的裨益,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动物粪便对居民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3.5做好动物的检疫工作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检疫工作十分重要,在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中均可以发挥出良好的效果,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检疫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动物疫病。基于检疫工作的重要性,必须不断健全检疫制度,对养殖场的动物定期开展抽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患病或存在发病风险的动物,做好隔离与治疗。除此之外,在动物屠宰过程中也要按照要求做好检疫工作,这样可以避免患病动物进入到市场,对防控大范围的疾病传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6做好养殖环境的日常管理工作

养殖环境清洁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动物疾病发生率,因而,在日常养殖过程中务必做好养殖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始终为动物健康生长营造舒适、卫生的环境。如在清理动物圈舍过程中要及时通风、消毒,尤其是要做好消毒工作,最大限度消灭潜藏的细菌与病毒,控制动物疾病发生风险。

3.7改良畜禽养殖品种

动物自身免疫能力、抵抗能力均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当动物免疫能力与抵抗能力较弱时,势必会更容易发生疾病。因此,为减少疾病发生风险,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可以考虑改良养殖动物的品种,并在养殖过程中多关注动物的发育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去减少弱病畜数量。

结语

畜牧养殖过程中动物发生疾病的原因比较多,会对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为做好疾病防控工作,可以重点从合理确定养殖位置、落实检疫工作、加强养殖环境的管理等方面着手,合理确定动物疾病的防控对策,并将动物疾病防控贯穿始终,以此来保障整个动物群体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牛春晏。浅谈畜牧养殖的动物疾病病因及防控策略[J].中国畜禽种业,2019(11)。

[2]梁静。畜牧养殖动物疾病病因与防控措施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20(01)。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