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既往学校安全相关政策文件中,也没有针对学校体育运动安全风险管理的专门性文件,对如何防范体育运动伤害事故以及发生伤害事故后如何厘清职责、如何处理等也不够清晰。一些学校为避免发生学生体育运动伤害事故,往往采取减少或取消体育活动、降低体育项目难度等,来维护学生安全。体育运动安全一直困扰学校体育正常开展。为保护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高校体育教师需要明确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为学校和体育工作者“松绑”,使他们放开手脚,按要求开展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等体育活动。
一、高校体育运动当中存在风险
翻开中国学校体育事件史册不难发现类似这样的实例:学校体育课上学生打球脚踝扭伤、被撞伤;游泳课上学生意外溺亡;羽毛球课上球拍飞出砸伤学生;体质测试跑步中学生意外猝死,学校运动会上实心球砸伤学生,标枪意外戳死学生、学生跑步意外猝死等等,这些令人警醒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面对这类事件的发生似乎学校一直都是主要买单人,于是所有矛头也都直接指向了学校体育课的带领人——体育老师。这无疑带给体育教师和校方领导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更多的带给体育老师是心理的阴影。体育课堂安全问题可以说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运动的直接目标是追求身体健康,如果学生在运动中发生不可挽回的伤害事故,对于学校体育和学校发展的打击将是巨大的,也是沉痛的。体育课堂的安全风险来自多种不同的因素,有人为的、有非人为的。
总结来说,体育课堂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强度与负荷风险;对抗中的运动损伤风险;运动中肢体动作幅度风险;场地器械风险;不可预见的风险!
对于运动强度与负荷的风险:这是影响体育课堂安全风险最大的因素。有过健身运动基础的人都明白:提高机体运动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增加运动负荷量来刺激机体,使得机体的运动水平得以提高。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竞技运动员,同样也适用于普通人群。对于竞技运动员而言在实施增加运动负荷与强度时可以通过一些专业仪器设备来监测运动员的运动状态,可以及时预见运动员下一秒发生的情况。但是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享受不了这样的个性化待遇,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面对的是一群运动水平参差不齐的个体,加上缺少专业的仪器监控设备,所以体育课中学生的运动强度与负荷的控制成了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很多时候体育老师并不能完全把控练习的负荷量,更多的是凭借直接经验。那么何种强度和运动负荷对学生既有效、又安全,恐怕难以给出最准确的回答。对于对抗中的运动损伤风险:这是无法避免的一项风险因素,就连世界一流的竞技运动员有时都难免不受对抗运动损伤的干扰,何况普通人群?
对于运动中肢体动作幅度的风险:这往往是导致运动损伤的最常见的因素,大多数运动损伤是由机体疲劳而导致肢体运动幅度超过了肢体原有能承受的最大范围,所以导致了关节错位,骨折和肌肉软组织的拉伤。对于场地器械的风险而言:由于一些教学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场地的不平整和设备的老化、失修而导致的教学事故,这类问题往往都是由于长期缺乏管理,维护、掉以轻心而造成的。
对于不可预见的风险而言:这种风险没有预测性,大多数是偶然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故,所以综上几点来说学校体育课安全风险问题是不能完全避免的,没有人能绝对保证。
二、高校体育运动风险的预防措施
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的措施。通过建立高等学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体系,增强高校体育教师运动风险防控能力,加强高校体育运动风险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高运动风险防控能力。
第一,建立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体系。构建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体系是维护学生运动安全、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包括安全政策法规、安全预警、安全救援、安全保险四部分。政策法规是全局保障和管理依据,安全预警是事前预防环节,安全救援为事中采取的应对措施,安全保险是事后补偿环节。 正确落实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机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首先,要从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强制性等方面规范引导学生体育安全防范意识,为学生体育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为学生体育安全风险管理提供法律依据,营造促进学生运动安全的体育环境。其次,要以运动中采集的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对运动风险做出判定和警示。再次,要完善体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通过预警分析发现运动风险,并通过预警结果判定风险程度,探明风险产生原因。最后,在风险应对过程中,建立各层级的分工合作组织并形成合理的运行系统。
第二,提高体育教师运动风险防控能力。体育教师风险防控意识决定着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水平。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强化自身的体育技能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体育运动风险。体育教师向学生讲授体育运动风险类型和等级,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制定合理的体育运动风险防范措施,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体育运动形式,可以有效避免体育事故的发生。 体育教师应发挥体育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积极成立救援应急组织。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业务能力高的体育教师应急团队,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动防控作用。为了更好防范高校体育运动风险产生,应制定完善的体育伤害事故责任追究机制,提高体育教师责任感,加强体育运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推动高校体育运动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加强高校体育运动风险宣传教育。加大力度开展体育运动风险防控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危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通过体育理论课、专题讲座、校园广播、宣传海报等途径加强体育运动风险宣传教育,尤其是在体育理论课中要重点讲解运动风险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急救办法,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要求。同时,还要定期组织主题活动,加强学校体育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规范学校体育管理,减少学校体育相关人员的不规范行为。
高校体育运动风险防控要厘清风险来源,对风险做出定性分析并及时识别,通过精准的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运动风险。同时,高校应正视体育风险,实施有效防控措施,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体育风险意识,从多方面预防和杜绝体育事故的发生,提升体育教学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运动中时有风险事故发生,既有学生运动认知、运动经验、运动风险态度的内源性因素,也有运动场地设施、运动项目特征、运动安全教育等外源性因素。因此,高校体育运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要端正运动态度,提高运动安全意识,在运动中学会自我保护;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结合运动项目特征针对学生开展运动安全教育,降低学生运动风险事故发生率,确保学生体育运动安全。
参考文献
[1]杨雅琴.学校体育教育组织过程中的风险管理[J].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2.12.
[2]李泽斌.学校运动损伤的成因及相应对策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