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尿毒症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几率比较高,直接对患者的感觉神经以及运动神经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当前在临床研究中对具体的发病机制不明确,患者表现为肌肉萎缩以及感觉神经障碍等,如果不及时进行对应的治疗,容易导致病症恶化,甚至出现其他异常反应。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方式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为了分析结果,选择72例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实施分组,分组后分别进行单一和联合治疗,最后总结效果。详细的数据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72例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实施分组,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是36例患者。对照组的男女占比是21:15,年龄区间51-72岁,平均年龄(60.61±0.35)岁,血液透析时间是0.5-6年,平均是3.56±0.39年。实验组的男女分别是23例和13例,年龄区间是50-71岁,平均年龄(61.58±0.39)岁。对比基本资料差异不明显,可以对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
1.2方法
对照组的案例进行的是血液透析治疗,每次透析时间4h,血流量是200-300ml/min,一周3次。实施的是低分子肝素,每次透析结束的半小时停止采用肝素。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的是左卡尼汀进行治疗,选择2g的左卡尼汀注射液和250ml0.9%氯化钠溶液混合后实施静脉滴注,每周3次[1]。
1.3指标分析
(1)对比两组案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情况
显效:治疗后患者周围神经症状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有效:各项指标逐渐改善。无效: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现象无改善趋势。总有效率指的是显效人数比例+显效人数比例。
(2)2.2对比分析两组案例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
主要包括的是:胫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案例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情况
对比和研究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情况,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4.4%和72.2%,数据分析后实验组的优势更为明显,详细的数据汇总如下:
表一:两组案例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2.2对比分析两组案例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
实验组的胫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指标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效果突出,详细的数据分析如表二:
表二:两组案例治疗后的神经传导速度对比
3.讨论
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几率逐渐提升,大约有60%左右的案例存在不同程度神经病变现象,直接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
在临床研究中针对病症恶化的现象,一般采用的是血液透析的方式治疗,通过血液透析治疗之后,能清除机体内的小分子物质,避免出现潴留的现象,降低了对神经的损伤。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加用左卡尼汀,能起到联合治疗的优势,左卡尼汀是微生物类的物质,也是脂肪酸代谢中的必需因子,患者在缺血以及缺氧的状态下可能会出现脂酰 -CoA的堆积,此时如果湖北足够的卡尼汀就可以确保堆积的-CoA进入到线粒体内,减少转换酶的抑制。联合治疗方式有重要的作用,确保能量代谢的正常,同时可以抑制神经细胞的超氧化物,对神经细胞可以进行保护[3]。
对比和研究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情况,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是94.4%和72.2%。 实验组的胫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等指标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对鸟毒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案例采用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整体上可行性高,可以缩短疗程[4]。
综上所述,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方式本身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病症的缓解,值得推广和采纳[5]。
参考文献
[1]韩兵.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3):49-50.
[2]江明璋.左卡尼汀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2):134-136.
[3]孙小燕.尿毒症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实施左卡尼汀与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1):53+55.
[4]王满琴,宋磊,杨尚凌,吴辉.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慢性肾衰竭合并神经病变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7,45(10):1087-1089.
[5]杨文,张红,顾桂芹,杜文韬.左卡尼汀在血液透析患者及其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1):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