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工作中长时间久坐或者经常进行弯腰动作的人群较多,这类人群非常容易发生腰肌劳损,导致发生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或者膨出的现象,最终变成腰椎间盘突出症[1]。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是椎间盘损伤、退变、发育异常、遗传等因素,其中,长期累积损伤是导致腰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腰部扭转、反复弯腰等易引起腰椎间盘损伤,腰部急骤变换姿势、腰部受到外伤、姿势不当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因素[2]。传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一般采用西医治疗方式,比如口服用药,给予患者服用艾瑞昔布片等止疼药物,以达到止痛、消炎的效果;静脉输液治疗,应用丹红注射液、七叶皂苷钠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达到活血化瘀、通络舒脉、消除神经水肿的效果。在中医理论中,腰椎间盘突出症隶属于“痹症”“腰痛”的范畴,近年来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应用越来越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3]。基于此,此次研究探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临床价值,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我院在2020年10月到2022年10月之间收治的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此次试验的范围,按照随机抽选的方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方法。对照组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均为19例,年龄35-65岁之间,平均年龄(48.16±4.94)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5.31±0.93)年;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最小为37岁、最大为67岁,平均年龄(48.33±4.71)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5.23±0.89)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相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经过影像学检查,患者完全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6],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麻等症状;(2)临床资料全面、依从性高;(3)所有患者治疗前均在完全知情的基础上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性疾病;(2)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合并其他器官或组织器质性病变;(4)出现全身性严重感染症状;(5)合并骨质疏松症;(6)合并严重精神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给予患者甘露醇注射、甲钴胺口服等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方法,主要内容:(1)中医针灸方法:患者采取俯卧体位,针刺的主要的穴位是夹脊穴,辅穴为风市,还有昆仑穴、承付穴、殷门穴、轶边穴、悬钟穴等。对患者的穴位周围皮肤进行消毒,从夹脊穴进针,沿着椎板的外侧部位像横突间韧带刺入,直到椎弓板,使得患者的酸胀感和麻木感能够出现后停止进针[9]。每日一次,14d为一个疗程[4]。(2)中医推拿方法:①患者取俯卧位,将头部转向一侧,推拿的手法具体包括揉、按、滚、推等,缓解患者的腰椎间盘临床症状。②指导患者采取侧向上侧卧体位,弯曲患者上侧的下肢髋膝关节,将下侧腿伸直,使用肘部按压患者的肩前部,另一肘部按压患者的臀部和髂后上棘,两臂协调发力,慢慢的扭转患者的腰部,使得患者的腰部肌肉放松,之后再根据患者的承受能力最大限度的转动患者的腰部,稍微停止后,再双手用力转动患者的腰部向反方向进行,逐步的加重力度,以及加大幅度,当患者的腰部出现“咔咔”响声后放开患者,辅助患者变化体位为健侧向上卧位,重复以上手法[5]。③治疗人员应用右手的拇指以及食指,弹拨患者的病变椎旁的硬性结节,并且同时按压臀中肌、绳肌和患者的腰背部,使用捻捏手法对患者的麻木区域进行推拿,结合患者的承受能力进行变化力度[6]。
1.3观察指标
(1)对比治疗有效率。显效:症状及体征消失,腰部及下肢活动未受到限制;有效: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腰部及下肢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未达到上述疗效,或者病情加重。(显效率+有效率)/总例数*100%=总有效率。
(2)采用JOA量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分,评价项目包括疼痛感、下腰痛、步态、运动障碍等,0-29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使用ODI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价治疗前后的腰椎功能,量表包括十项内容,每题0-5分,满分50分,分数越高腰椎功能越差;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10分代表疼痛剧烈,0分代表没有疼痛。
(4)采用GQOLI-74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共包括生活功能、躯体功能、睡眠质量以及社会功能四个指标,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借助SPSS26.0统计学软件开展相关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研究数据中ODI评分、JOA评分、VAS评分、生活质量等均为计量数据分别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有效率采用百分数表示,对比后若P值<0.05,有统计学相关性差异。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的总治疗有效率97.37%,对照组的为81.58%,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n,%)
2.2治疗前后ODI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对比
治疗前的ODI评分、JOA评分、VAS评分两组患者之间差异均较小,在治疗一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三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ODI评分、JOA评分、VAS评分对比(x̄±s,分)
2.3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在角色情况、认知情况、社会行为情况、情绪情况、躯体情况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x̄±s,分)
3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中是一种非常多见的骨科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椎间盘退变或髓核突出引起的神经根、马尾神经刺激或压迫所致的一种综合征,该病病程长、易复发。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常表现为腰部放射线痛、钝痛或刺痛,此外,坐骨神经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极易引起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干预。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黄金标准,不过非手术治疗仍然是大多数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牵引疗法、物理疗法、封闭疗法、药物治疗以及中医疗法等。西医治疗中主要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注或者口服西药,其目的都是要起到止痛、消炎、活血化瘀、通络舒脉的效果。中医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归属腰痛的范围,发病原因在于患者的脊柱受到外力的损伤,进而导致的经络脏腑气机失常,从而出现气血功能异常的情况,鉴于此,中医治疗常常采用推拿、针灸、药物外敷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治疗方式,其能够起到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的效果。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了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对患者的腰椎功能以及疼痛度的改善效果好较优,患者的生活质量较优。针灸治疗主要是对患者的穴位进行针刺,针刺将患者的经络、血脉进行疏通,达到行气活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效果,能够消除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度;同时针刺能够进行纵横疏通,解除肌肉痉挛、降低肌纤维的粘连程度,达到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的效果[7]。推拿治疗是医者使用自身手部的力量,给患者进行肢体以及腰部做推拿活动,进而促使患者的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降低肌纤维的粘连程度,从而改善患者腰部疼痛情况,促使患者的腰椎功能得以恢复[8]。
综上所述,当前阶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推拿治疗的治疗有效率较高,改善了患者的腰椎功能和疼痛度,提升生活质量,可在临床中加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焕文,陈健祥,陈文明.整筋疗法结合“强肾通督”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10):123-124.
[2]尹兴玲.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腰间盘突出症128例临床研究[C].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灸康复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山东针灸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7:457-458.
[3]唐云莹.蒙医火针、针灸、推拿配合蒙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2,28(06):18-19.
[4]李伟,徐洪亮,王慧芳,张天嵩,陆念祖,俞笑悦,侯彤.陆氏伤科温针灸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化方案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10):65-68.
[5]韩文明.针灸推拿加骨通贴膏外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后的慢性腰腿痛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87+241.
[6]胡蔡俊通,郑志辉.椎管注药分别联合腰麻下大推拿与牵引治疗腰突症的临床研究与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3,8(05):137-138.
[7]胡江杉,闫菁,周颖,田明,梁敏,唐宏图.针刀联合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C].2022年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2022:247-251.
[8]蒋学余,严森,严全等.三维正骨推拿治疗腰突症临床观察[C].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四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第十四次推拿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13: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