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启示
展照华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展照华,. 脱贫攻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启示[J]. 哲学研究进展,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0.
摘要: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传最后9个贫困县摘帽,至此2020年底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最后的战场宣告结束。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在京召开,随即,有着35年历史的国务院扶贫办成为历史,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习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八年的脱贫攻坚史表明,我们党始不断推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效果显著,成果丰硕。
关键词: 脱贫攻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建设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DOI:10.12721/ccn.2021.157050
基金资助:

回顾八年脱贫攻坚战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能”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之“行”。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的融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到中国的大地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推动着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一、精准扶贫,因地制宜,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出发,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指导方针,因地制宜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县、贫困乡逐步发展起来。实现马克思关于公有制社会和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消除贫困历来是党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在过去的40年里,扶贫标准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扶贫政策也在不断变化。针对新时期的形式,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比如“扶贫务必要与扶志相结合起来”、“教育扶贫是实现脱贫的治本之策”等。同时提出了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精准是反贫困的关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体现了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效解决了 “贫在哪里”“为什么贫” “如何脱贫” “如何退出”等反贫困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出,反贫困路径应是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从推翻剥削阶级制度到实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巨大变革,从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到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巨大变革,从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提炼出了社会主义制度是反贫困的前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反贫困的根本、发展是反贫困的保障、精准是反贫困的关键等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进程表明,发展是反贫困的保障,离开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反贫困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

二、坚持人民的立场,致力于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务必重视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的前进方向。无产阶级政党要服务于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确立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反贫困目标,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反贫困路径,明确了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发挥人民群众创造性作用的反贫困条件,为无产阶级反贫困斗争指引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广大人民的选择,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脱贫攻坚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所作的实践,也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之实践。我国在2020年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不仅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性的具体体现和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全面发展又重点突破,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经过八年脱贫攻坚,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整体发生历史性巨变。

三、用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使我们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也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的研究与关注。2020 年 3 月 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强调:“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我们不仅在中国讲扶贫脱贫故事,更应该在世界上讲好,增强发展中国家人民摆脱贫困的信心,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进程。

立足实践,是传承之“本”; 融入实践,是发展之“力”。我们用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实践证明了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扶贫故事,以世界人民愿意听、同时又听得懂的语言与形式,讲清楚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和经验。中国的减贫脱贫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始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他国家减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和支持。通过讲好中国的扶贫故事,有助于营造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舆论氛围,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民心相通,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

脱贫攻坚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以经济建设为抓手,不断改善和保证民生,彰显了中国的制度优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同时坚定了中国的文化自信,使我们再加注重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与脱贫攻坚精神。使人民更加坚定走中国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并运用到中国事业的发展和实践中。

参考文献

[2] 《关于开展脱贫防贫工作的实施意见》〔2019〕-82号.

[3] 汪功平,吴学兵.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内涵与时代价值[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0,41(04):7-12.

[9] 张伟.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N]. 光明日报,2017-06-07(11).

[10] 燕连福,耿嘉敏. 新时代中国扶贫思想的人民观探析[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14.

[11] 习近平. 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 谋求亚太更大发展———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N]. 人民日报,2017-11-11(02).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