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策略探讨
孙冬梅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孙冬梅,.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策略探讨[J]. 现代康复医学,2022.3. DOI:10.12721/ccn.2022.157018.
摘要:
听障儿童的听力言语康复训练是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对听障儿童实施言语教育和知识能力培养的过程,让其尽可能地恢复听力,从而达成正常与他人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在听障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听障儿童家庭康复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乎特殊听障儿童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深知家庭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文章基于此,结合作者一线工作实践,针对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策略
DOI:10.12721/ccn.2022.157018
基金资助:

语言是人类沟通最基本也是最方便的工具,更是学习的重要媒介。但是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他们在听力语言方面有一定的障碍,也正是这一障碍导致其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正常儿童。做为一名特殊教育行业教师,希望听障儿童通过康复训练,能与他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在社会上能够立足、生存,有尊严地做人。而家庭也是听障儿童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做好听障儿童家庭的康复指导,无疑对听障儿童的康复与成长具有现实意义。

1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概述

听觉障碍儿童又叫听力残疾,是指0-18岁因各种原因导致听力障碍的儿童。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感音性耳聋和传音性耳聋;根据障碍的程度可分为聋和重听;根据损伤的年龄不同可分为学语前聋和学语后聋。针对听障儿童的家庭康复教育是父母或其监护人对具有听觉障碍的子女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儿童身心健康、潜能的发展和辅导功课等,针对听觉障碍儿童所进行的的言语康复训练就是这其中的重点。国务院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指出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家教育委员会早在1998年颁布的《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政策,也明确规定了家长学校在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等方面的要求,指出家长学校对于提高孩子家校共育工作效率的意义与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合力,将有助于听障儿童的康复与成长。社会上常常会有一种错觉,谈起教育就认为这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这是相当片面的认知。儿童的成长不但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尤其对特殊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更为重要。所以家长要改变观念,重视听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听障儿童的早期成长与康复至关重要。

2 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的路径思考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是否科学极为重要,因为家庭教育才是听障儿童恢复训练的根本。家庭的康复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了听障儿童康复的效果与质量,所以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家庭教育的引导,让家长也能够针对听障儿童进行科学的教学,同时也通过一些生活性的语言帮助听障儿童做好发音训练。首先,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听障儿童康复训练实践中,家长应该以儿童的语言,发展自然规律为基础,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交流。家长要多为听障儿童输入一些生活当中具有价值引导性的语言,例如:“渴了、来了、饿了、倒水、去开门”等,帮助听障儿童表达自身的需求,才能够使其意识到语言的意义,在不断地表达交流中提高自身的听力能力。最后家长还需要丰富学习内容,例如利用生活当中常见的小动物叫声进行引导,或者是针对家庭当中常见的生活用品进行语言和听力的训练。或者是在睡觉前为孩子讲睡前小故事,并让孩子学会利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达同样的意思。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做好听障儿童的发音训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听觉能力的提高。日常工作过程中,特殊学校教师不仅仅需要通过针对性的指导来进行科学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以家庭为核心和以人为本为根本,在创设家校一体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根据不同儿童的发展趋势,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全面且规范的训练服务,为孩子的进一步听觉康复以及言语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探索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的策略

对听障儿童家庭进行的康复指导,应由老师和家庭彼此进行充分配合。首先,父母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老师应利用家长会的契机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的实际情况;再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微信、钉钉等现代通讯工具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向家长解答关于听障儿童康复的专业问题。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听障儿童家庭康复指导。

3.1 引导家长树立生活化教育的康复理念

语言是生活的表现,生活是语言的内容。教师应引导家长牢固树立生活化的教育康复理念,以听障儿童为中心,建立融洽和谐的“教师+家长+听障儿童”的关系,引导家长创设活泼宽松的家庭康复训练氛围,以尽可能多的交流对话的形式开展康复训练活动。语言是通过正确模仿和在生活中反复实践形成的,是在生活中反复运用后得到巩固与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家长从生活化的康复训练理念出发,使听障儿童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引导家长明确语言康复的目标,培养儿童倾听、表达的能力,改善听障儿童的身心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听障儿童的健康发展,使每一位听障儿童都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良好发展,使听障儿童在陌生的环境中,也会想说、敢说,勇于与他人进行交流。

3.2 重视玩具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中的作用

听障言语康复训练离不开教玩具。玩具在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教育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听障儿童学习的有效工具,它起到的是辅助和中介作用,是引导和促使听障儿童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老师应根据儿童发展水平,引导家庭选择合适的康复训练辅助玩具,满足听障儿童动手操作、探索的要求,从而使家长与孩子之间产生合作、沟通和交流的欲望;同时老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家长多动脑筋,根据需要并结合自身实际与孩子一起动手制作康复训练辅助玩具,不但经济环保,更可以满足个性化的康复训练需求。在听障儿童参与到玩教具的制作过程中,他们不光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有意义的语言,而且也增加了与家人交流的机会,提高了与他人沟通合作的意识。从而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

3.3 引导家长学会沟通,唤醒孩子语言学习潜力

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交流情境,具有大量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机会。如看到孩子正在为新发型得意,教师应引导家长抓住这类契机,围绕“理发”聊时间、地点、心情和赞美,孩子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见到孩子感冒发烧了,可以聊病症、医生等话题,帮助孩子说清楚,同时表达关心;上学路上带孩子吃早餐,可以询问孩子早餐的品种、数量、味道等。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家长注意孩子的年龄、听觉言语和认知发展水平。比如,聊关于早餐的话题时,听力损失严重、补偿不理想或佩戴助听设备接受听觉、言语训练较晚的学生,可能只会说出“包子”“我吃包子”等简单句,而听力补偿较好、听力干预和训练较好、喜爱沟通的孩子可能会说“妈妈,我早餐吃了两个包子和一个鸡蛋”“我喜欢吃包子”这样表达更丰富的句子。只有引导家长学会沟通,充分尊重听障儿童的康复发展差异,掌握其真实情况,才能根据其情况的差异量身定制适合的康复训练方案,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和目标,让听障儿童从中获益。

4 结束语

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听障儿童虽然生来有语言上的小缺陷,但只要我们用爱心去对待他们,就一定能让他们早日康复,帮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参考资料:

[1]林玉虎.创设日常生活情境,发展听障儿童语言能力[J].现代特殊教育,2020(01):51-52.

[2]康彩玲.听障儿童语言发展的干预措施[J].2021(2019-33):138-13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