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建构:马克思主义与巴枯宁主义的论争
程权杰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程权杰,. 批判与建构:马克思主义与巴枯宁主义的论争[J]. 哲学研究进展,2021.10. DOI:10.12721/ccn.2021.157086.
摘要:
第一国际后期,巴枯宁无政府主义不仅从理论上宣扬一系列的无政府主义观点,而且在实践中从事组织分裂活动,破坏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人革命活动,对工人阶级的思想引向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实践指向造成了巨大危害。马克思从国家问题、自由问题、继承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判。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先进理论的重要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理论方向前进。
关键词: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批判第一国际
DOI:10.12721/ccn.2021.157086
基金资助:

一、双重分裂: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组织分裂与理论对立

1.以游民为基础,企图分裂国际工人协会

1864年底,马克思派遣巴枯宁前往意大利进行第一国际的工作宣传和思想灌输。但是,两面性的巴枯宁没有履行自己对马克思和第一国际许下的诺言,而是在游民中间进行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巴枯宁以这批游民无产者为基础, 组建了一个密谋暴动的社会团体——“国际兄弟同盟”,并在同盟的纲领、组织原则中提出了“废除国家”“废除继承权”“绝对地任性自由”等一系列的错误主张。

1868年9月,巴枯宁混入日内瓦的第一国际罗曼语区分部,再次开始他的宗派分裂阴谋。背着伦敦总委员会建立了一个密谋组织一一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妄图变革国际工人协会的纲领、宗旨等,以无政府主义来主导第一国际,并向协会总委员会提出,将社会民主同盟作为一个独立组织加入“国际”。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表示,不接纳国际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作为一个支部加入国际工人协会[1],必须将“各阶级的平等”从“同盟”的纲领中删去,“消灭阶级”才是国际工人协会的最终目标。总委员会的决议打乱了巴枯宁的阵脚, 但他并不甘心失败。巴枯宁名义上同盟解散了自己的组织,实际上它在巴枯宁的领导下继续存在,同时巴枯宁还在国际的日内瓦罗曼语区联合会委员会中发号施令。从此, 巴枯宁的党徒们打“国际”的旗号, 到处编取工人们的信任, 窃取领导地位。

2.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表达无政府主义观点

第一是废除继承权问题。在1869 年第一国际的巴塞尔大会上, 巴枯宁向大会兜售以废除继承权来消灭私有制的谬论。从小资产阶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财产的继承权,提出将私有财产变成社会成员公共财产的主观幻想,第二是主张工人放弃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1871年9月的伦敦代表会议,主要讨论了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问题。巴枯宁利用巴黎公社的失败,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认为政治斗争并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全部利益,只能和资产阶级妥协。尤其是指责巴黎公社的失败是由于工人阶级迷信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否认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认为变革现存社会和制度依靠群众和团体的自发的、零散的行动就可以实现。此外,巴枯宁主张放弃经济斗争,举行工人罢工争取工资相当于承认了雇佣劳动制度,组建工会也只是延续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分工,不会改善工人阶级的悲惨现状。

二、批判性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无政府主义中阐释科学理论 

第一,批判巴枯宁无政府主义主张消除一切国家的观点,指明了国家是自行消亡的。巴枯宁认为,资本家阶级作为国家的统治阶级,利用国家这一统治工具和具有“普遍性的合理性的制度”来榨取无产阶级、小生产者阶级的利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之于上层建筑是更具有根本性、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废除国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私有制,才可能废除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因此,巴枯宁完全颠倒了国家与生产方式的关系,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的主观幻想。

第二,批判巴枯宁的“政治冷淡主义”,阐述无产阶级专政、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在《政治冷淡主义》前半部分利用七个段落阐述了巴枯宁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揭露了无政府主义观点的本质——维护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些人是如此愚蠢,或者说,如此幼稚,竟然禁止工人阶级使用一切现实的斗争手段。”[2]工人阶级曾经作为资产阶级的同盟军在反对封建专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是,资产阶级国家并不是工人所希望实现的理性王国,工人阶级依然饱受着统治阶级——资产阶级的压迫。工人阶级就是要利用资产阶级的民主工具、工厂罢工等形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变革现存的生产关系,建立更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公有制。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继承权的废除是有条件的。马克思在1869年巴塞尔代表会议上,从历史维度分析各个社会形态的继承权制度来阐述废除继承权需要一定经济基础为基础。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形成较高的生产力,相对固定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步伐,导致私有制才有可能会被废除,生产资料的继承权自然被废除。社会革命的发生应该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入手,从私有制的废除和公有制的实现开始。马克思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角度阐述废除继承权是消灭私有制的结果,而巴枯宁把废除继承权看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继承法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

三、理论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性阐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旗帜指向: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确的思想引领

巴枯宁无政府主义是第一国际后期主要的错误思潮,马克思主义在与其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巩固。巴塞尔代表会议通过决议,进行政治斗争并夺取政权,是工人阶级解放的决定性手段,为了获得经济解放和政治解放,决定性手段就是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政党。近代中国遭受资本主义国家的掠夺和侵略,无数仁人志士在众多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并继续走在民族复兴大路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神为指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最高标尺和价值归宿。邓小平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性,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升到制度高度等。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坚持、新中国70多年的守正创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焕发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活力和生命力。

2.根本前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有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实行的是无产阶级专政。过渡时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前奏,同样无产阶级专政是“自由人联合体”的前奏,二者的价值追求具有一致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民民主专政,即对人民群众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进入了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三大一直到党的十九大,一直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从大的时代格局来讲,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马克思所说的那个时代,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与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的理论是相契合的,也佐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巴枯宁错误的无产阶级专政观点的批判,进一步论证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正确性,为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开辟、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原则指导和行动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0.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001).

作者简介:程权杰(1993-),男,安徽蚌埠人,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