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数学,作为一门理性且高度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有着天然的高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今,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已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有助于促进小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发展,更突显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深入的问题思考与知识探究,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真切地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最终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定义
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展开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够归纳总结、推导出数学问题,并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建立在良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这不仅有助于释放小学生的内在潜能,还能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持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量身定制培养策略,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增强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学习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倡导合作学习,促进思维碰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倡导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出更多的火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例如,在探讨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圆形的车轮能够平稳地滚动?”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也可以倾听他人的观点,从中汲取新的灵感。除了小组讨论,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在制作一个由多种图形组成的模型时,学生需要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制作,有的负责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合作学习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拓宽思维视野,发现问题的多个角度和解决方法。
2.创设情境,进行实践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思维训练方式,老师可以选取适当的教学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数学练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性比较差,如果仅凭他们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他们一定会被个人的思考所局限,从而在解决问题时会产生困难。但是,利用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更好的了解,并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
在教授“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数学知识点时,确实,如果仅依赖于课本上的案例或口头讲解,学生可能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的概念,也难以将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区分开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策略: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与“路程、时间与速度”紧密相关的实例。例如,展示一段汽车行驶在公路上的视频,并标出汽车行驶的路程、所需的时间以及行驶的速度。这样的直观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这三个概念的初步认识。接着,教师可以引入实际的数学运算公式,即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v = s/t),并解释这一公式的含义和应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公式,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卡纸、剪刀和胶水等工具,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型汽车模型。然后,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虚拟的路程和时间,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计算出汽车的速度,并在模型上标注出来。这样的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3.注重语言表达,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体现在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依据,使得思考过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支持,同时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思维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完整地叙述他们的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阐述解答思路。此外,还需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洁性和规范性,以此来逐步提升他们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以果园的梨树和桔树为例,来深入理解题目的结构和解题方法。首先,我们根据题目条件:“果园里有梨树45棵,比桔树少9棵”,可以明确几个关键点:
(1)比较对象:我们知道是“梨树”与“桔树”在进行比较。
(2)数量关系:从“梨树比桔树少9棵”这一条件中,我们可以知道“梨树”的数量是少的,“桔树”的数量是多的。
(3)未知与已知:题目告诉我们梨树有45棵,这是已知的;而桔树的数量是我们需要求解的。
接下来,我们尝试将“梨树比桔树少9棵”这一说法进行转换。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桔树比梨树多9棵”。这样的表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对关系。现在,我们要求桔树的数量。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在数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加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因为桔树的数量是梨树的数量加上它们之间的差值,即45棵(梨树)+ 9棵(差值)= 桔树的数量。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连贯地表达算理:果园里有梨树45棵,这比桔树少了9棵。换句话说,桔树比梨树多了9棵。为了找出桔树的数量,我们需要将梨树的数量(45棵)与差值(9棵)相加。这种计算方法是基于我们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转换。通过这样的教学和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深化对思维逻辑性的理解。
结语
数学思维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关键技能,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应善于运用现有知识和经验,积极探索新知识,逐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顺民.探究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 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S2).
[2]李凯云.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民营科技,2021(12).
[3]魏生堂.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1(32):82-83.
[4]郭正明.在小學数学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J].科教导刊(下旬),2021(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