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无人机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期。无人机性能日臻完善,不仅在军用领域大显身手,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我国占据了全球无人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特别是珠三角,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全国90%以上的无人机企业,快速形成了无人机产业自主创新集群。随着我国对低空空域飞行管制的逐步放开,民用无人机将呈爆炸式增长,行业产值不断增加。
1. 国内无人机行业发展现状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措施,无人机运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已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同时,由于相关规定滞后,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力,监管力度不够,违法违规飞行现象严重,极大地扰乱了正常的空域管制秩序,对国家公共安全、民航飞行安全造成了威胁。我国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无人机的配套法律法规,民航局和一些专业协会也陆续颁发了一些指导性文件和暂行办法,但始终跟不上无人机的发展速度。从国家、行业、企业等层面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无人机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适航规章的更新速度,目前国内未针对无人机颁布正式的适航规章,当前国际上也缺乏可借鉴的较为完善的无人机适航审定标准,无人机的适航审定工作只能以现有的普通航空器适航规章为基础,无法全面反映无人机的构型特点,更难以保证无人机的安全性和设计完整性。此外,国内尚未建立完善的无人机标准体系,安全设计标准和技术质量标准均不成熟;国家对无人机研制企业也缺乏统一的技术研究规划和政策导向,使得国内无人机研制发展方向混乱,难以保障民用无人机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其次,无人机行业准入门槛低,研制单位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长此以往,可能引发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影响我国无人机制造业的国际声誉。在无人机制造方面,从设计到生产、从试验到检测等实践活动,都缺乏专业的标准规范和保障体系。侧重功能研发,忽视安全质量保证,使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坠机事故频发,对公民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也给行业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
再次,部分无人机研制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研发、生产等过程得不到全面有效的控制,产品性能保障较低,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国内通用飞机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用飞机在欧美发达国家经多年发展,各种体系趋于完备,已形成了成熟且强大的产业链。通用飞机产业已达到系列化、规模化。相比之下,我国的通用飞机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航空产业长期以军品为主,对通用飞机发展重视不够,研发、生产、适航、销售、运营、服务等体系均不完善,整体水平低,规模小。
目前国内航空制造业水平参差不齐,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通用飞机机型少、性能低、竞争弱,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虽然今年来已有了相当程度的进步,但发展热点仍集中于通用飞机项目,配套的动力、机载设备/系统发展滞后,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国内适航审查机构对自主研发的机载设备/系统适航审查经验不足,系统/设备大多采取随机取证的方式,独立取证较少。当前的航空文化氛围和社会基础还较弱,不能有效发挥孕育、培养人才的作用,通用航空制造领域的高水平研发人才、有创新意识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
从研发和制造层面来看,顶层设计由过去的二维图升级为三维数模,构型管理差别大,构型管理经验不足,设计更改贯彻落实执行不到位。制造过程控制只注重考核功能性能,对中间过程关注不够,产品的一致性/互换性较差。
国内通用航空一方面参考美国FAA,引进了成熟的航空管理规章和严格的资格认证体系,同时结合一系列基于政府审批的规章制度,形成了既有美国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因素,又含有较多行业审批制度的航空立法特色。目前,从法律法规调整范围标准、价值实效标准、效力构成标准、数量标准和内部技术标准来看,我国在法律层面、行政法规层面、民航规章层面及行业标准层面,均有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通用航空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
3.解决方案及建议
1)国家层面
应针对无人机产业建立统一的国家/行业标准体系,尤其是安全设计标准和技术质量标准。严格无人机行业准入要求,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健全适航监督和检查管理体制,确保无人机设计与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与安全性。同时,在现有基础上完善适航规章,建立行之有效的适航管理法规和文件体系,从设计、制造和试验等方面对无人机产业的各项活动进行规范和指导。
2)行业层面
首先要加大试验室建设力度,建立基于试验室认可制度下的适航认证体系,推动我国无人机适航认证工作的开展。其次,对企业在无人机领域的准入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价,严格执行准入要求,保证行业健康发展。最后,应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市场的竞争秩序,引导行业基本资源与能力需求,引导资源配置、技术研究与管理水平的发展方向,促进国内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企业层面
我国适航管理规章明确规定,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批准书申请人/持有人必须建立并保持一个质量体系,以确保生产的所有民用航空产品和零部件均能够符合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批准的相关设计要求,并始终处于安全可用状态。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无人机研发、生产等各阶段的管控要求进行规范;主动提高适航意识,在质量保证体系中融入适航理念,根据适航要求不断改进质量体系,确保产品始终满足适航管理相关要求和制造符合性要求。此外,还需加大过程质量监控力度,通过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保证飞行安全。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对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以实现跨越发展。
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无人机质量保证体系得到建立及推广,国内无人机适航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将逐步健全,国家对无人机的适航管理也将逐步完善,无人机研制及管理将逐步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愿我国的无人机在未来十年,达到和有人驾驶飞行器同等的安全水平,无人机的研发与制造水平居于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 吕游.无人机系统适航现状及发展研究[J].航空制造技术,2014(22):138-140.
[2] 祁圣君,吴欣龙,孙健. 无人机系统适航发展现状及挑战[J]. 飞航导弹,2015(7):25-30.
[3] 艾洪昌,王春生.我国民用无人机管理现状探析[J].管理观察,2015(7)191-192.
作者简介:易晓岑(1985-)女,籍贯:湖北钟祥;学历:学士;职称:工程师;研究方向:质量适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