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鄂温克族村屯现状调查思考——以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村为例
马永花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马永花,. 城镇化进程中鄂温克族村屯现状调查思考——以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村为例[J]. 中国城镇,2025.1. DOI:10.12721/ccn.2025.160001.
摘要:
百路村是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最有代表性的村屯。鄂温克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经济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民族文化淡化、潜移、空壳化和向城市文明演变等问题。为此,探索加强立法保障,建立相关政府部门;利用丰富农业资源,改变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制度等有效途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 鄂温克族乡城镇化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DOI:10.12721/ccn.2025.160001
基金资助:

在讷河市的西南部,距市里约130里路的嫩江左岸,有一个古老的村落,这里聚居着我国人口较少的鄂温克族。这个村的村名叫“百路村”。 “百路村”与鄂温克人和达斡尔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记载着这两个民族的历史变迁。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化进程中鄂温克族村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笔者对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村屯展开调查,调查对象是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下的鄂温克族村——百路村。目的是发现鄂温克族传统村屯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进而研究如何对鄂温克族传统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

百路村的历史沿革

百路村是黑龙江省仅有的两个鄂温克族人聚居村之一,位于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西南部,嫩江之滨,西与甘南隔江相望,南接富裕,距讷河市区约76公里,距乡政府约25公里。百路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原先,达斡尔人和鄂温克人共同居住在精奇里江一带。清朝顺治年间,由于沙俄殖民侵扰黑龙江流域,为保护鄂温克人免遭侵扰并断绝沙俄粮草,清政府决定内迁。大约是从顺治六年(1649年)开始,一部分达斡尔人和鄂温克人跨过黑龙江,越过大兴安岭,顺嫩江而下,来到讷河境内的嘎布卡地区,以氏族为主,以莫昆为单位,共建了八个村屯,百路村就是其中之一,鄂温克语称作“白罗日爱勒”。清末是重要驿道,当年有渡口一处,摆渡嫩江两岸行人车马,是水路交汇之地,清末民国汉译名称为“摆渡”。

进人新世纪后,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研究会与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把鄂温克族现在或过去居住过的村屯进行了全面考证,然后,用鄂温克语标明准确读音,用汉字标出确切含义,在此基础上编写成了《鄂温克地名考》一书。书中对该村用鄂温克语标音为“白罗日”,意为“路多、交通要道"。“白罗日”后来怎么成为谐音“百路”的,这与该村后来发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建国初期,该村居住的居民约90%是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人。人民公社化以后,关内汉族流民流入,与其杂居。在时间的沉淀下,用鄂温克语“白罗日”称呼村名的人越来越少,甚至已没有了,而用“百路”称呼村名的人越来越多(包括达斡尔人和鄂温克人也都这样称呼),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习惯叫法。

城镇化进程冲击下的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村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口告别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走上了城镇化的道路。以鄂温克族为例,它的城镇化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有效地缩小该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但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为了对城镇化进程中鄂温克村屯的现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我对黑龙江省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的百路村进行了走访调查,希望能够呈现出兴旺鄂温克族乡村屯的全貌。

1.经济发展状况

百路村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以养殖业为辅。全村共有农户243户,村民806人。全村幅员面积50992亩,其中耕地面积占14000亩,河套、森林、草原面积占31200亩。在2000年以前,百路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交通运输与通讯交流极为不便,全村产值153万元,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直到2003年,在省民族事务厅的支持下,省扶贫办累计投入263.31万元,扶持项目15项。这使百路村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村民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村民每户月收入在1500到2000元左右,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

2.民族语言和风俗的传承

鄂温克族民族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但这个民族却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鄂温克族的许多语言词汇都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被传承下来的,但随着它们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现代词汇的出现,他们对母语逐渐知之甚少,他们独特的语言文化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风俗文化方面,鄂温克族有着独特的游猎文化,他们很是擅长用兽皮制作各种皮制品,但随着1991年禁猎以来,这种手艺也逐渐走向了没落。

3.文化教育的发展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民族经济起飞的的前提条件。1998年6月,《讷河市贯彻落实黑龙江省民族乡条例的实施意见》要求“为加快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应保证有一定量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市重点高中学习”,市教育部门部署招生时对兴旺鄂温克民族乡鄂温克族考生给予加20分的照顾,以此提高鄂温克族学生的入学率。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百路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的村民受教育水平停留在初中,高素质人才数量较少,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关于鄂温克族村屯建设的对策思考

城镇化在促进百路村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模式,经济基础薄弱;青壮年人口流失比较严重,村内呈空心化状态;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研究,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利用丰富农业资源,改变单一生产经营模式。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包括农业收入与养殖业收入。但是单一出售农作物能够带来的利润较低,应该延长粮食生产线,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值,集粮食的种植、收购加工及生产销售为一体,为村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建立民族特色品牌,例如奶皮子“乌如木”。

2.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树立地区旅游品牌,政府拍摄MV、广告、短片等,利用电视、广播、新闻、报纸等形式宣传,打开知名度。之后在百路村设置旅游景点,建立本民族的历史博物馆,建立有传统文化生活和文化特点的参观设施,能够全面反映鄂温克人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的“民俗文化村”。

3.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制度。首先应该完善学校教育,将民族文化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可以开设双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同时学习鄂温克语,保证语言传承,其次可以开设地方性民族手工活动课程,聘请村里的老人来教学,主要学习鄂温克族传统民俗与传统服饰,成为学校学习的一部分,形成必修知识。

参考文献:

[1]郭克兴、高晓燕.黑龙江乡土录[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卡丽娜.驯鹿鄂温克人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

[3]涂亚君.鄂温克族研究文集[M].黑龙江:黑龙江省鄂温克族研究会,2015:71

[4]滕绍箴、苏都尔·董瑛.鄂温克族文化研究[M].辽宁: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

[5]那仁其木格、毅松、德红英.走出森林草原-鄂温克族人口城市化研究[M].内蒙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3.

[6]何春岐、王巍巍.鄂温克族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对策思考一一以齐齐哈尔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例[J].黑龙江: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