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域下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与实践
​余景会 王华 方自强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余景会 王华 方自强,. 新课程视域下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与实践[J].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2024.12. DOI:10.12721/ccn.2024.157115.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小学科学教育正逐步向跨学科主题学习转型。本文旨在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促进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文章首先分析了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新要求,接着探讨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具体策略和建议。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科学素养
DOI:10.12721/ccn.2024.157115
基金资助:

一、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转变

1.1 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养的转变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素养培养。这种转变意味着教育不再仅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而是更加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养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和分析数据,从而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1.2 学生中心与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探究式学习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实践来构建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讨论和提供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探究式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1.3 科学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教育更加注重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实践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科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建模和分析等活动,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科学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新的想法,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

2.1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与特点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教育模式,它突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通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在于“整合”,它要求教师在设计课程时,不仅要关注单一学科的深度,还要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特点包括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综合性体现在它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性则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探究性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模式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模式多种多样。一种常见的模式是“项目式学习”,即通过一个具体的项目或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境保护”的主题项目,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仅学习科学知识,还要涉及地理、社会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合作、交流、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资源和数字工具,来丰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使学习更加生动和有效。

2.3 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促进作用

跨学科主题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理解科学现象和问题。这种多维度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探究,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参与度。最后,跨学科主题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跨学科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过程能够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策略

3.1 课程设计与教学资源整合

在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时,课程设计和教学资源整合是基础。这要求教育者深入理解不同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技能,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联系和支持。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具有吸引力和教育意义的主题。例如,可以围绕“水的循环”这一主题,整合地理、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探索水循环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学资源整合则涉及到将课堂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利用社区资源、实地考察、在线资源等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体验。

3.2 教师角色与教学方法的转变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跨学科的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分析结果。教学方法的转变体现在采用更多互动式和探究式的教学策略,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研究等,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互联网和虚拟现实等,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效果。

3.3 学习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有效的学习评价和反馈机制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至关重要。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应全面考虑学生在知识理解、技能应用、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可以相互补充,形成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反馈机制的建立要求教师及时地向学生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及时的反馈不仅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此外,教师还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以便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建立有效的学习评价和反馈机制,可以确保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得到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论

新课程标准为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和建议,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以不断完善和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琦琦.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展望[J].教育科学论坛,2023,(14):3-8.

[2]杨晓坤.新课程标准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实践[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08):58-60.

[3]史加祥.新课程标准视野下小学科学创新思维的教学理解与实践[J].中小学科学教育,2023,(01):62-69.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