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的运用探究
肖晨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肖晨,. 急诊科脑卒中患者护理中预见性护理的运用探究[J]. 中国护理学报,2023.10. DOI:10.12721/ccn.2023.157257.
摘要:
分析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护理中发挥的作用。方法:结合2021年1月到2022年8月于我院就脑卒中开展医疗措施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参考对象,结合年龄、性别、病史、并发症、病程等指标将患者以人数为标准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其采用措施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阶段风险发生状况、运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状况、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阶段风险发生状况较之对照组更少,P<0.05;结果显示护理阶段观察组患者的运动能力、神经功能较之对照组患者存在优势,且生活质量评分状况更好,P<0.05。结论:针对行急诊科护理的脑卒中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明显改善其护理阶段风险发生概率、行动能力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急诊科护理
DOI:10.12721/ccn.2023.157257
基金资助:

当前针对脑卒中发生机制的揭示还存在相当困难,但是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疾病的致死性、致残性较之以往存在明显改善,同样得益于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情况的缓解使得这种疾病发生症状时能够使得患者及时得到抢救[1]。总体而言,在当代医疗研究中,各大型医院中急诊科处理脑卒中等具备急性病症状的心脑血管疾病的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因此群众对于当前针对脑卒中的医疗需求就不仅仅局限在抢救成功的层面上,而逐渐转向了维持本身生活质量的层面,而多种因素也使得针对脑卒中的医疗措施趋向于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生活质量使得患者能最大程度地回归社会开展正常生活,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对于身体行动能力的改善措施[2-3]。而脑卒中造成的危害的最明显特征是对患者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的损害,进而导致患者主观上对于肢体的控制能力丧失,并且这些器官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无法修复的,这意味着患者一部分器官会呈现不可逆的废用状态[4]。而当前的治疗、护理措施的重点集中预防并发症、改善已损害神经的层面,本文将探究在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采用预见性护理能达到的效果,现将研究过程进行说明。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结合2021年1月到2022年8月于我院就脑卒中开展医疗措施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参考对象,结合年龄、性别、病史、并发症、病程等指标将患者以人数为标准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

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为(57-65)岁,平均年龄为(63.7±1.6)岁;已探明疾病病程范围(0.2-0.8)年,平均病程为在(0.4±0.2)年。疾病情况:轻度22例、中度8例;疾病类型:脑实质出血:2例、蛛网膜下出血:10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4例、心源性脑栓塞:7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4例、其他疾病并发症所致卒中:3例。

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范围为(58-68)岁,平均年龄为(63.9±1.4)岁;已探明疾病病程范围(0.2-0.9)年,平均病程为在(0.5±0.2)年。疾病情况:轻度24例、中度6例;疾病类型:脑实质出血:1例、蛛网膜下出血: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卒中:6例、心源性脑栓塞:9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3例、其他疾病并发症所致卒中:3例。

纳入标准:经CT、MRI等影像学检查、病史询问、临床症状检查、心脏彩超、动态血压和血糖监测、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检测给予鉴别确定患者为脑卒中。

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运动神经元疾病、脊髓灰质炎等神经变性疾病、感觉神经元疾病、精神异常、沟通功能丧失的情况。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次研究的进行已经过患者、患者家属、我院相关管理机构的同意。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用以帮助患者在护理阶段完善各项相关功能。

护士协助工作人员开展绿色通道,并且保证通道涉及到病房的距离畅通无阻;协助工作人员准备进行必要措施时需要的药物、设备等。

协助医生在抢救阶段密切查看患者血糖等基础生命特征;当患者度过危险阶段分别从预防压疮、营养不良、下肢动静脉血栓、心理等指标开展护理措施保证患者该阶段生活质量。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所采用措施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用以指导、帮助患者在护理阶段完善、恢复相关指标、功能。

及时、准确地在患者身上挑选合适的静脉通道进行穿刺以建立静脉通道;该阶段患者情况危急,容错率很低,护士必须保证能够一次性穿刺成功,并且确保穿刺之后患者血管内壁完好,入针深度情况较好;行穿刺之后注意患者胶带结扎时间。在行静脉穿刺之前确保药物的稀释程度足够,同时注意给予药物过程中的滴注、推注速度。

患者发生脑卒中症状之后,体内血糖值、血压会长时间保持较高水平,而长时间维持该状况对于周围神经、器官均会造成伤害,多项研究也显示脑卒中患者并发症在该阶段发生的概率尤其之高,该阶段护士除却应当注意患者体内血压、血糖变化情况,还应当协助医生对患者注射适当剂量胰岛素或降压药用以保证患者基本体征。

该阶段患者呼吸状态较为危险,该阶段应当将室内温度、湿度调整至合适状态;准备容器承接患者可能呕吐的反应,并同时准备毛巾、棉签以便在症状发生是可以及时对患者口腔、鼻腔进行清洁;在急救亦或者急救之后患者昏迷阶段根据患者的体征调整枕头高度用以保证其不会因为呼吸状况出现异常。

在护理阶段,尤其存在偏瘫的患者会长时间卧于床上,除却给予患者最基本的营养支持之后,在早期协助其完成排便、排尿等日常活动,尤其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早期针对所有患者进行体位护理,定时对其进行翻身并对其展开系统的被动训练措施,尤其针对下肢,并同时在该过程鼓励其自行进行运动,在每次训练结束之后对患者进行按摩;在后期鼓励其自己进行该活动。

在患者每次进行排尿排便之后,尤其在其无法开展自主活动的早期帮助患者对自身的尿道、肛门进行清洗,在后续逐渐过渡到令患者自己进行这些活动的阶段,该过程准备好生理盐水等消毒试剂以便与患者进行清洗。

1.3 观察指标

以患者本身为统计单位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阶段发生异常风险的概率(其中包括脑卒中相关并发症、护理亦或者疾病导致的不良反应);采用NIHSS量表计算和统计两组患者神经状况,得分越高则表明其神经损害程度越严重;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运动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作为统计学软件对比并且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观察指标上表现出来的差异,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x²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2.1 异常风险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异常风险发生状况较之对照组患者处于更加安全的状态,P<0.05。(表1)

表1 异常风险发生情况对比[(n)%]

截图1737447445.png2.2 NIHSS评分、运动状况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周围神经、中枢神经状况较之对照组处于更加令人乐观的情况,损害程度明显更小,且运动能力明显更高,P<0.05。(表2)

表2 NIHSS、运动状况评分对比(x̄±s 分)

截图1737447454.png2.3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较之对照组存在明显优势,(P<0.05)。(表3)

表3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x̄±s分)

截图1737447465.png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慢性的、和脑血管病变存在密切的联系的疾病。该疾病的高发人群、症状敏感因素、影响因素等指标使得这种疾病针对患者造成的不可逆性损害的概率极大,同时亦有较高概率造成患者死亡。在症状上,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病等慢性疾病存在重要联系;在分类上,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缺血性两种,其中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一些致死性症状诸如脑溢血和该疾病的长时间发展有着密切、关键的联系,又因为该疾病直接作用于患者中枢神经及相应周围神经,又具有高发性的特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社会对于该疾病的重视程度极高,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医学治疗技术、护理理念的发展和变化[5-6]。在当前生物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等研究中暂时不能找到能对脑卒中这一类呈现为慢性的、进行性、呈炎症状态的疾病存在明确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需要长时间段服用药物并且采用大量非药物措施用以保证身体不会发生异常,因为该疾病症状具有复发性的特征,而疾病具有进行性的特征,因此能够维持现状对于患者而言已经较好[7]。而需要急诊科介入针对患者展开治疗的情况则是患者本身遭遇严重的症状所致,即症状复发亦或者该疾病发展出了严重的并发症诱导症状复发,总体而言,针对绝大多数中老年患者而言,该信号的发生是脑卒中恶化的表现,因此在后续的护理上、治疗上应当护士、患者具备强烈的忧患意识,为症状的处理做足前瞻性措施[8]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较之对照组在观察指标上的对比统计上表现出明显优势。结合一般资料上对于疾病类型的划分、处理可知在一般资料上、症状鉴别上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即便是诸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并发症等常见慢性疾病划分也较为均衡,虽然并未将该过程在一般资料上进行说明,因此不存在样本分配不均导致实验结果差异过大的情况,因此可以确定是预见性护理的作用使得两组患者在观察指标上呈现出明显差异。因为本次两组患者的脑卒中状况都处于轻度、中度的情况因此在治疗上并不会有较多人考虑进行手术清除其脑中血肿而是会采用帮助患者度过危险阶段,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针对患者的抢救效果、针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已经得到极大的改善,但该阶段依旧受制于时间,患者被搁置的时间越长,预后性越差,而避免这种情况则采用的措施应当更具备预见性、前瞻性,因此在会要求护士在制定措施时积累病案处理经验,以便对制定实用性、适用性较强的护理措施[9-10]。而这在护理上尤其是抢劫阶段表现为提前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护理,并同时通过查看患者呼吸状态、血糖及血压指数用以协助医生保证患者安全,以便于发生意外情况能够及时介入,而一旦发生诸如呕吐等并发症也能够及时采用之前准备的药物、医疗设备进行处理;而危险阶段之后的护理较为简单,结合相应资料能够使用预见性护理及时对并发症、营养不良、压疮等情况进行预防,从而使得在抢救阶段、康复阶段患者整体处于安全的情况,有助于后期神经损伤的预防和生活质量的保持、提升。

综上所述,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明显改善其护理阶段风险发生概率、行动能力并最终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蓓,马蕾.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J].中外医疗,2020,39(34):141-143.

[2]潘春霞,刘璐.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3):149-150.

[3]李玉春,尹敏,黎肖娴,董芳芳,莫冬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标准化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28):19-21.

[4]成小群.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03):446-447.

[5]潘春霞,刘璐.探讨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3):149-150.

[6]程节华.综合护理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误吸发生率的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0,11(15):151-153.

[7]袁珍兰,袁兰,王敏.预见性护理在脑卒中伴偏瘫患者并发症预防中的应用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8):2529-2531.

[8]赵宁.预见性护理在急性脑梗死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851-2852.

[9]成小群.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03):446-447.

[10]吕红丰.标准吞咽功能评估及预见性护理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0):302-303.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