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它是由于机体胆红素量增高导致,如果不及时治疗,那么将会损伤机体的其他器官等,造成严重的后果[1]。目前临床上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以照灯为主,但是治疗效果因个体差异的不同而不同。本文将对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深入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当中,选取66例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33例,年龄1~7天,平均年龄(4.4±1.1)天;体重3.5~4.8kg,平均体重(4.1±0.5)kg;其中男性患儿17例,占比51.52%,女性患儿16例,占比48.48%。
观察组33例,年龄2~8天,平均年龄(4.5±1.0)天;体重3.3~4.9kg,平均体重(4.3±0.3)kg;其中男性患儿15例,占比45.45%,女性患儿18例,占比54.55%。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患儿:蓝光照射治疗。给予患儿蓝色荧光灯双面光疗,间歇性的给予。波长为:420~480nm。将患儿放置在光疗箱之前,采用黑色的布遮住眼睛和会阴部,调节光疗箱的温度,控制在30℃~32℃左右,湿度控制在50%~60%左右,患儿与光源的距离控制在20cm~25cm左右。每天照射10h,连续治疗7天。
1.2.2观察组患儿:蓝光照射治疗+茵桅黄颗粒治疗。①蓝光照射治疗的方法与对照组患儿相同。②茵桅黄颗粒治疗。患儿口服茵桅黄颗粒(鲁南厚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28 ),每次2袋,采用温开水冲服,每天三次。连续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患儿的生理指标以及临床指标。
1.3.2对比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6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生理指标以及临床指标的变化,并以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不良反应发生率,并以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p<0.05即证实有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儿的生理指标以及临床指标的对比。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2.2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通常采用蓝光照射来治疗。蓝光是一种物理方式治疗方法,它是通过蓝光的照射,促使皮肤以及皮下浅层组织中的脂溶性Z型胆红素转变为水溶性E型胆红素[2],从而随着尿液或者胆汁排出,但是从临床经验来看,蓝光照射后病情容易反复,因此使得临床上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在中医理念当中,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胎黄”、“胎疸”的范畴,因此,活血化瘀、疏肝利胆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原理。茵桅黄颗粒是中药制剂,能够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它的有效成分当中,含有茵陈、桅子、金银花等,其中,茵陈能够清湿热、退黄疸,桅子能够清热利尿、泻火除烦,金银花能够清热解毒、凉散风热,将以上药物联合使用,能够疏肝利胆、清热利湿,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效果显著。
本文的研究当中,观察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浓度低于对照组,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当中,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的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徐梅佳,刘英丽,董焱, 等.茵栀黄颗粒联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心肌酶谱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21):4046-4050.
[2] 姜燕,冷海清,哈力丹·艾依提.采用蓝光联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1):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