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类社会对于科学哲学的探索起步相对较早,最初研究科学哲学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采用了归纳演绎的方法和相应的逻辑手段创造性地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理论结构以及发展规律等科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推演和研究。在亚里士多德之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以及哲学家开始基于这一理论对科学哲学进行研究,逐渐使科学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科学哲学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且已经为人所熟知。
一、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
孔德早在两个世纪以前,就已经基于其自身的生活实践以及思考提出了实证主义,所谓实证主义主要指的就是人们在研究并认识科学发展以及科学规律的过程当中,需要基于实际操作和实际经验进行,因此孔德的实证主义是不承认抽象概念的。孔德的实证主义一经问世就引起了相关人员的重视,尤其是后期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学发展,物理领域以及数学领域等科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实践成以及科学成果证明了孔德实证主义的准确性,因此开始有人基于孔德最初提出的实证主义,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拓展与扩充。在物理学进入量子物理阶段后,人们对于孔德实证主义的探索也越发深刻,最初的简单的实证主义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以及科学领域对科学哲学的需求,因此,逻辑实证主义逐渐成为在科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和学说。相对比起最传统的实证主义来说,逻辑实证主义实现了经验和最先进的物理科学研究的有效结合。逻辑实证主义是孔德思想中实践以及经验认识世界的最主要体现思想,在此基础之上,其批判了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片面哲学思想。除此之外为保证后续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科学认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在基于历史实践以及相应经验对科学规律以及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经验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对相应的知识框架以及科学体系进行创新与完善。
二、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
实证主义出现后,一时之间受到了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追捧,曾短暂地在科学领域以及哲学领域风靡一时,但是实证主义兴起之后,又逐渐出现了证伪主义。相对比起传统的实证主义来说,证伪主义的最主要思想是指科学家以及相关人员在认识世界并探索世界发展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时候,需要对已有经验进行反向思考。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发现证伪主义与传统的实证主义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与实证主义的论点是相悖的。所谓证伪主义,顾名思义就是指需要对现有的科学认知进行证明,通过证明现有科学规律和科学认知的错误,来探索并发掘正确的科学发展规律,基于证伪主义对科学进行研究时需要采取假设-验证的方式。证伪主义的问世对科学领域和哲学领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部分学者结合实际情况对证伪主义进行了研究和深入分析,发现证伪主义这类哲学流派已经不仅仅是对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因为相对比起来说,证伪主义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领域的发展,促进科学进步和现代化转型,由此相关人员证明科学哲学研究不应该仅限于单纯的科学的研究,而是应该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相应措施证实科学实验从而获知真理。
三、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
在西方科学哲学的多年发展历史当中,相关人员并没有意识到,社会以及历史的发展会对科学哲学的研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库恩在上世纪中叶基于这一问题引领了历史主义这一新的科学哲学流派。相对比起传统的科学哲学流派来说,历史主义学说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其在研究科学哲学时,重点关注了历史以及社会发展和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历史主义属于全新的科学哲学流派,库恩认为传统的理性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相对比起这样的科学哲学流派来说,库恩对于历史的重视程度更高,认为在考察科学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过程当中需要基于历史的动态发展角度,采用历史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和客观的观点研究科学规律。根据这一历史主义思想,科学研究产生了综合量化研究和体现科学综合性与总体性的“范式”两种概念的研究方法。上世纪中叶,库恩将自己的思想成书发表,将“范式”正式作为科学哲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范式指的是所有科学研究所共有的理论和研究框架,为各种科学研究建立了研究基础和模型。
四、结语
科学哲学在西方起步相对较早,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出现了相对较为完善的体系,作为对科学现象以及科学规律进行研究的哲学,其对于科学发展以及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于科学哲学的重视程度,明确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原有基础之上基于先人的研究经验进一步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促进科学哲学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充分发挥出其学术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小春.西方科学哲学的历史演变及总体特征[J].湖湘论坛,1992.
[2] 刘高岑.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划界思想的演变和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
[3] 刘大椿,刘劲杨.科学技术哲学经典研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 舒炜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导师:张树剑,职称: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