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脑梗死会导致部分脑神经缺血性坏死,不同的脑神经支配着人体的四肢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言语功能、吞咽功能等[1],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多样化,多表现为言语含混、饮水进食呛咳、偏侧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或脑干梗死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长期卧床,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2]。急性脑梗死是目前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本病发病急,病因病机复杂,临床表现为“三高一低”,即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的特点[3]。急性期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减少病死率、减轻致残程度的关键。中医认为,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血运不畅、血瘀阻塞等[4]。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选取我院神经科收治的8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予以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中使用常规康复训练的4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另外40例使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期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53~78岁,中位年龄(62.61±6.78)岁,病程为3~52天,平均病程(30.74±5.52)天。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50~82岁,中位年龄(64.3±6.81)岁,病程为3~55天,平均病程(31.77±4.37)天。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5]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患者;②无意识障碍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多次发生过脑梗死的患者;②有过脑部手术史的患者;③认知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④自愿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运动、作业、认知、言语、吞咽等训练。①运动训练:在病床旁进行,注意各种卧位下良肢位的摆放。每天进行肌肉和关节的被动活动,以保持关节正常的活动度,避免肌肉萎缩和下肢深血栓形成等并发症[6]。早期进行床上自行翻身训练及卧坐转移,在坐位平衡达到三级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坐站转移训练。②感觉的康复训练:对有感觉功能障碍的肢体进行冷、热水交替浸泡刺激以及轻拍、毛刷轻擦等,刺激患者浅感觉的恢复[7~8]。③认知功能的训练:关注患者的注意力问题,通过视觉注意训练提高患者的注意力,随后可逐步进行系统的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包括记忆力、计算力等。④吞咽功能的训练:改变患者进食方式,鼓励坐位进食、降低进食速率,结合口腔运动和感觉能力训练进行康复[9]。⑤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锻炼患者的穿脱衣、洗漱、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
研究组患者采用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康复训练方式同上,针刺选穴如下,主穴:头部:百会、四神聪;上肢: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下肢: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三阴交、解溪、太冲。配穴:上肢:肩贞、手三里、后溪;下肢:风市、梁丘、地机、昆仑。行针手法:用提插捻转法针刺主穴,提插补法刺激配穴,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量表包含11大项,总分42分,评分越低患者神经功越好。
(2)治疗后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量表总分100,评分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3)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基本痊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超过90%;显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46%~90%;有效: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18%~45%;无效:治疗后患者的评分未达到以上标准。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22.0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多重比较采用x2检验;通过 Spearman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时,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x̄±s,分)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x̄±s,分)
2.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4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由于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10]。脑梗死无法治愈,预后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其他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合并的基础性疾病等。脑梗死急性期的病死率为5%~15%,生存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50%[11],患者还会出现肢体麻木、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含混、吞咽困难、记忆减退、情绪障碍、头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等并发症[12],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改善以上症状,据统计,脑梗死患者经过康复治疗之后,约有60%患者日常生活能够完全自理,35%患者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仅有5%的患者日常生活无法自理,需要完全依赖[12]。早期康复治疗介入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在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的相关标准中,根据证据水平(A、B、C、D)和推荐强度(4级)分类,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后应尽早介入康复治疗(I级推荐,A级证据)。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h后可以进行床边康复、早期离床期的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在监护条件下进行(I级推荐,A级证据)。在脑梗死急性期康复训练主要是为了抑制异常的反射活动,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早期康复,对于预防并发症,防治继发性障碍,改善功能活动是非常重要及必要的。[13]康复治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恢复期进行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挖掘患者的潜在功能,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和独立的生活能力,为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创造相应的条件。
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偏枯”、“类中”等范畴,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此类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脑梗死病死率低于脑出血,但其致残率仍高,在我国有30%~40%幸存者会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4]。针刺治疗可以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协调人体机能的阴阳平衡,从而起到促进血气平衡、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脑部血液循环,建立脑部血管侧支循环,促进患者脑部纤容系统活性,增加患者的脑部血流量,同时降低局部血液黏度,减少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栓对脑组织的损伤。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上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值得采纳与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立霄.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2(18):38-40.
[2]朱蕴红.早期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2,34(8):1191-1193.
[3]秦龙江,徐乐义,王孝义.针灸联合偏瘫肢体康复训练对老年脑梗死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5):1071-1074.
[4]孟丽.针刺联合阶段性动态评估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言语不利患者言语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17):10-12,126.
[5]张孟利,孙建淼,周天天.急性脑梗死患者经早期针刺康复与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患者肢体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13):1452-1455.
[6]龙海燕,袁强,曾令松,等.针刺联合康复理疗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31):86-87.
[7]黎春镛,陈欢,罗高权,等.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并功能磁共振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2,17(2):76-78,88.
[8]李磊.早期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机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9):1236-1238.
[9]向君,张艳萍,秧茂盛,等.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疗效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8):58-61.
[10]狄媛.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偏瘫对其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神经缺损症状的影响[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21,21(5):40-43.
[11]宋丽静.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J].新中医,2019,51(7):219-221.
[12]刘永刚,王东雁,席栋兵,等.针刺与康复技术对脑梗死上肢瘫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5(22):35-36,38.
[13]周龙华,卢君艳,林海燕,等.运动再学习联合针刺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痉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4):280-284.
[14]陆春光,李颖骥,覃正壮,等.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2):14-15.
作者简介:侯雨辛(1987.07-),女,满族,辽宁清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康复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