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患者可能存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障碍,表现为精神活动和行为表现异常。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起病于青壮年,起病较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复发。该病曾被命名为早发性痴呆,少数病人会出现心智衰退表现,多数患者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大多经过治疗可痊愈或者基本痊愈。精神分裂症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外,还需给予心理社会支持治疗,可帮助患者适应外界,与他人正常沟通,恢复社交能力,从而使患者健康生活,减少复发率[1]。本次就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将其作为分析对象,按两组干预模式分为常规组(n=36例)与试验组(n=36例),研究对象均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常规组3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为(57.48±5.45)岁;病程0.5-8.3年,平均病程为(4.40±2.24)年。试验组36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为(57.13±5.50)岁;病程0.4-8.4年,平均病程为(4.43±2.27)年。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相比较后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常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护理,如:①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不可在病房内放置危险物品,需保证患者的安全,需定期检查病房,防止患者私藏危险物品,待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后,可训练病人的人际交往技能、沟通技能等社会技能,以促使疾病康复[2];②对于不知饥饱的患者,应准备定时、定量的三餐食物,需保证营养充足,多准备一些蔬果类,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不可给予刺激性食物或饮品;③对于不愿配合药物治疗的患者,要督促并监督其用药,防止病人擅自减量或停药,观察患者服药后的药物不良反应[3]。
1.2.2试验组在药物治疗加常规护理基础上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如①病人入院后应友善的对待患者,使患者感到温暖,消除顾虑,耐心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诉说,与患者接触时态度应诚恳耐心,使患者感到被关心、被重视,以此取得信任,拉近护患关系。不可与病人争辩,以防刺激病人,通过观察其表情、神态以及情绪调整语言。尊重患者的人格,淡定面对病人表现出的病态行为,给予理解接纳,不可嘲笑、歧视患者。部分病人会因自卑、抑郁、绝望等情绪而无法承受,出现自杀自残行为,应多给予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其悲观情绪[4]。②多数患者对自身疾病没有认识,可在护理的同时向患者加强宣教,帮助其增加对疾病的认识。此外,护理的同时需减少患者的心理应激和负担,提高患者参与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善家庭成员间关系,可指导患者家属在与患者相处时对患者的情感行为进行观察,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便于随时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亦有利于后续的治疗,也有助于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5]。
1.3观察指标
①采用精神症状评定量表(Krawiecka)对患者的精神症状进行评估,从情感、阳性和阴性因子方面评分,总分12分,分数越低表示精神症状越轻;②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从工作、社会活动、家庭职能、生活自理、责任心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10分,分数越高程度越严重;③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估患者康复情况,精神病人的标准分均>35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恢复得越好;④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总分均为100分,轻度为50-60分、中度为61-70分,重度为70分以上;⑤邀请患者家属对本次护理进行不记名投票,将分数放于自制小纸箱内,归纳为三个等级,分别为满意(>90分)、一般(60-80分)、不满意(<60分)[6]。
1.4统计学处理
将数据导入SPSS25.0软件中进行处理,各评分采用(x̄±s)表示,行t检验;满意度采用(%)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Krawiecka、SDSS、BPRS评分差异较小(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Krawiecka评分、SDSS评分、BPR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Krawiecka、SDSS、BPRS评分对比(x̄±s,分)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优于常规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2:
表2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x̄±s,分)
2.3 试验组患者的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3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该病发病原因与遗传、生活环境和不良事件刺激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和行为异常。精神分裂症大多在青壮年期起病,多起病于20-30岁之间。精神分裂表现为自身心理活动不协调,正常人通常是情绪反应与行为一致,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在情绪反应与行为方面表现得相互不协调,时常认为有人在迫害、跟踪监视自己,却不采取任何防范行为,未表现出紧张情绪。正常人在确认被人监视跟踪的情况下会有精神紧张的反应。还表现为精神活动、言语行为和周围的环境不协调,对身边的人缺乏沟通,对人爱搭不理,显得孤僻难相处,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反而会表现出悲伤的情绪。精神分裂症是复杂且严重的疾病,若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部分患者可被治愈,并恢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精神分裂症主要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临床多使用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等,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包括利培酮、奥氮平、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可明显改善精神病症状。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还需采取其它治疗,如心理社会干预等方式辅助治疗,效果更佳,可使患者学会解决问题、处理人际关系及不良情绪,从而降低疾病的复发率[7]。
两组结果对比分析出,两组患者干预前的Krawiecka、SDSS、BPRS评分差异较小(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Krawiecka评分为(4.96±0.88)分、SDSS评分为(4.07±0.61)分、BPRS评分为(31.44±4.32)分,均低于常规组的(5.48±1.23)分、(4.54±0.72)分、(37.85±4.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的SAS评分为(42.37±3.16)分、SDS评分为(40.86±2.93)分,均优于常规组的(50.35±3.49)分、(48.97±3.30)分,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家属满意度为97.22%(35/40),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家属的77.78%(28/4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与护理时采取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康复率,改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提高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丽华.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2):224-225.
[2] 刘涛,王勤,崔利娟. 心理疏导以及精神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 心理月刊,2020,15(9):73.
[3] 卢惠欣. 心理疏导联合精神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的影响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30(13):2346-2348.
[4] 孙玲玲. 系统认知治疗技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17):259.
[5] 兰艳平. 心理疏导联合精神护理用于老年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评价[J]. 健康忠告,2021,15(2):194.
[6] 孙梦婷.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与认知功能水平的关系研究[J]. 临床研究,2022,30(1):88-91.
[7] 付明月,刘立志. 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