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青少年成长特点而提出的,强调在思政课程教育中,要整体统筹设计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确保各个学段之间的良性衔接,以优化“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整体效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提条件:关注思政教师的一体化意识培养
育生先育师,强思先强教。想要切实有效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需要从创新教育参与者——教师的思想壁垒入手。内蒙古红色文化渗透思政一体化的前提就是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系,以内蒙古地区的实践经验来看,首先,各大高校均组织线上集体备课会和思政课程讲评课,邀请大中小学的优秀思政教师共同参与,依据本学段的思政课程内容,认真备课、登台讲课,展示他们的教学风采和教育智慧;专家将对授课进行点评指导,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多元内容:创新思政课程的一体化路径建设
(一)小学时期
小学生大多是6到13岁的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政课程的切入点应当精准而富有启发性。内蒙古红色文化渗透中,可以结合年级的变化进行分层预设和实施:
低学段(一年级、二年级),可以利用生动的红色故事和英雄事迹,如“党史上第一位蒙古族党员”荣耀先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中学段(三年级、四年级),可以逐步引导他们深入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高年段(五年级、六年级),可以进一步拓展红色文化的教学内容,如观看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乌兰牧骑创排的二人台《王老太太》,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借助内蒙古红色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为思政课程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程将由此为初中阶段的思政教育夯实基础。
(二)初中时期
初中阶段的学生品德认知相较于小学阶段更加积极主动,个体意识日益增强,然而,心理成熟度和理性认知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形成过程中。内蒙古红色文化的渗透中,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分层预设和实施,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适应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为高中阶段的思政教育做好过渡。
对于初一的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讲述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历史、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配合一些与红色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红色研学活动(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凉城县京能岱海旅游度假区、满洲里市中俄边境旅游区、林西革命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初二的学生,在继续讲述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增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和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配合一些辩论、演讲等活动,结合红色研学的心得体会,在思考和交流中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提升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初三的学生,可以着重强化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红色文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红色文化的精神,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三)高中阶段
高中学生已经基本接近成年人,年龄和认知的成长,令他们自律意识更加强烈,能够借助信念调节自身的行为,开始了青春期的末期阶段,理性有所强化,但是片面性仍然比较明显(社会阅历不足)。
由此,内蒙古红色文化的渗透中,需要关注常识性概念教育,提升政治认同。例如,可以在思政课程中增加关于内蒙古红色历史的章节,通过讲述内蒙古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如继承中小学时期学习的荣耀先的故事,讲述后期荣耀先多次返回北方代黄埔军校招生、参加革命活动,历任北伐军第六军突击团团长、一军三师七团团长,并在1927年4月徐州茅村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故事;通过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说说革命前辈对自己未来就业和高等教育的驱动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高中思政课程中,加强对内蒙古红色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文化素质。
(四)大学阶段
内蒙古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但是对于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往往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社会性体验。
因此,内蒙古红色文化渗透应当注重系统性、层次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强化系统理论知识学理性思考,通过开设专题课程、开展文化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内蒙古红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如开设马克思主义理念专题课程,了解如“1923年冬天,李大钊来到蒙藏学校”的一系列故事,理解“1923年冬天,中国共产党像冬天的太阳照到了冰冻的蒙藏学校,党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手,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增强其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未来预想:增加思政教育的一体化评价机制
各地教育资源基础、思政教育要求均不同,而且中高考、小升初考试的内容和标准也都不尽相同,这令“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的建设面对一定的困难。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需要构建专门针对一体化思政教育的评价机制,特别是在高校时期,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学校,知识基础不同,加上高校的思政课程往往不可能继续沿用小班模式,教学效果不均衡,因人而异,因此,思政课程绝对不能仅仅是对知识点进行分段设计和考核。具体来说,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促进教学资源的良性融通,激活社会力量。大中小学的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中,不同主体的沟通和交流,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观念、家庭观念、社会公德同步发展。
结语:
综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的关键要求,作为思政教师,需要全面认识其现实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深化其实践路径,通过统筹规划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先进的红色文化全面渗透,推动思政课程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博洋,李彩,刘东艳.以红色文化搭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桥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1):20-22.
[2]刘媛,林云峰.善用地方红色资源 构筑"大思政课"课堂——以冀鲁豫边区红色文化融入纲要课教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6):53-55.
[3]买洪涛,张丹,徐建平.地域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0(2):18-20.
[4]王彩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挑战与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3(2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