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取得的经验及探索出的规律,探索在新时代的中国,作为指导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走向,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重要论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成功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境界。报告中所展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突破性进展,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发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把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生长点的题中之义,也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探寻历史进步的时代表征和真理力量的必然要求。
1 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以往西方哲学的独特理论品格与思想魅力,根本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停留于抽象逻辑演绎和脱离现实的纯粹研究旨趣,而是以“世界统一于物质”奠定其理论基石,立足客观实践探求真理奥秘。我们要做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照世界,首先就必须要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一基本原理,用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去审视客观存在世界,准确把握并严格遵循探寻和总结出的客观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和运用“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先后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灵活而巧妙的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等诸多实践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和阶段性特征,科学确定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和系统部署各个领域的具体方略,深刻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辩证唯物论认为,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历史发展规律存在于人类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过程之中;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并获得真理性认识,人们通过已获得的真理制定正确的行动路线、计划方案和战略部署进而对未来加以引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治国理政思路,系统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新时代的奋斗目标、历史使命和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党的二十大报告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现代化建设规律,自觉运用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把握规律,确立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任务和远景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追求对有限的现存状态的不断反思和超越,呈现出引领未来发展的历史主动精神。
党的二十大报告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中国现实问题的具体展开,将“实事求是”的哲学智慧贯穿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综合性评判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前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和所处发展阶段等现实要素,着眼未来作出战略性和前瞻性部署。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从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把握历史和未来、当前和长远的统一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魅力和制度优势,不断勾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整体性历史图景。
2 坚持全面分析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社会现实对黑格尔思辨辩证法进行批判性继承和理论性超越,在扬弃其唯心主义外壳的基础上运用矛盾学说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存在的客观运动规律和发展变化过程。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全面、整体、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正确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就是把握矛盾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社会发展实践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哲学高度和战略全局观察问题和分析矛盾,从科学的方法论、认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直面当前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历史暴露的诸多矛盾及其内在的症结,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光辉。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全面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体现了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判断。
2.1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原理。正确处理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对重要关系并在具体的历史的条件中实现普遍与特殊的统一,第一要素就是要做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表达。自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稳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中国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生出了独具中国特色与时代内涵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这一伟大的理论成果之中,深刻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论自觉。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阐明,也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科学表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而这是正是我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和发展进程,审慎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彰显了“走自己的路”是世界现代化发展规律普遍性与道路特殊性相统一的历史展开。中国式现代化从自身建设事业拓展为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使命,赋予了这项“未完成的设计”以关涉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普遍性意义和深刻内涵,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辩证统一在现代化道路探索和文明贡献上的充分反映。
2.2深刻把握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视域中,推动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存在内因与外因两种基本因素,内因与外因是关于事物发展原因和动力来源的范畴。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矛盾和环境,要求我们在事业发展中既要优化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又要处理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属性和本质要求,在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内在差异的同时,强调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需要正确处理与世界的关系,蕴含着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既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又坚持对外开放,在积极借鉴和吸取世界文明成果中逐渐发展和壮大,创造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3准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通过定义社会主要矛盾总结提炼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对主要矛盾进行了精准识别,并将之视为科学判断国情形势、正确制定大政方针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明确了在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就此提出了要求,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紧密围绕社会主要矛盾来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方面计划。新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战略发展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面临一系列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诸多社会矛盾和矛盾的全局中敏锐地抓住主要矛盾。
党的二十大报告内蕴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了普遍与特殊、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思想伟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实践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将继续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沿着健康轨道向前发展。
3 坚持群众史观和大历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方法。历史的发展自身具有内在的客观规律,其具体表现就是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一种辩证运动的过程。这种科学的认识规律是绝对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辩证来讲,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面对客观规律的时候并不是只有严格遵循一条道路,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并加以利用。坚持遵循历史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彰显了洞悉世界历史变化和把握未来世界历史走向的历史观,科学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与历史之问,体现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卓越运用和创造性发展,蕴含着深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群众史观和大历史观的哲学意蕴,有助于我们在历史观和方法论层面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助于保持历史清醒和强化历史自觉,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和当今世界发展大势。
3.1 始终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强调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认为人的存在、意识与实践为历史的发展提供动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路径,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具体转化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无比深刻的体现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具体运用。其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牢牢立足在人民的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了“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落实;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诉求等核心原则和现实举措。这些理念与措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方法论和丰富的真理性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人民至上”置于“六个必须坚持”的首要位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其二,坚持“一切依靠人民”。报告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一切依靠人民”的主张,体现了尊重与高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和凝聚人民的主体力量形成推动历史进步的“合力”。“人的发展是人类的最终目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是中国人民,始终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利益、人的自由个性等体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在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的践履过程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辩证统一,使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跃升到新层次。
3.2 运用大历史观把握“时机”和“时局”
大历史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创造性开展实践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为我们把握历史大势提供了基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宽广深邃的历史眼光,精准把握中国发展和世界变幻的走向与趋势,包含了反映时代要求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时机观”和“时局观”的深刻论述中。其一,运用大历史观把握“时机”。“时机”是指时间维度上的特殊节点,即某一具体时间段所蕴含的机会、态势和走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正是要求我们站在“历史之变”的高度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历史之变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总体性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析和总结了“历史之变”的特点,着眼历史大势作出了一系列科学判断,充分展现了洞悉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的大历史观。其二,运用大历史观把握“时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历史大势中认清规律并把握机遇,需要谨记“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报告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联系起来考察并进行比对,站在民族发展、社会主义发展与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贯通中认识历史大势,推动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以深邃的“时代观”和宏阔的“大局观”回答了“历史之问”。坚持大历史观是遵循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确保党的伟大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蕴含着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
一个民族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和支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和指导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具有丰富的扎根社会历史实践、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呼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哲学表达,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延伸和实际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为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南。探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普遍内涵与特殊表述,有利于深入学习领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运用基本理论和科学运用哲学方法,在分析中国的问题、阐释中国的实践、解读中国的道路等多个方面,开创性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思想,牢牢把握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2]杨颖.唯物辩证法对于联系的几种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教学[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57.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4]刘同舫.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实践的方式[J].哲学研究,2021(12):65.
[5]奥尔利欧·佩奇.世界的未来:关于未来问题一百页[M].王肖萍,蔡荣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