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指来源于甲状腺上皮细胞的恶性病变,由于初期不会发生特异性的症状,因此通常在中后期被发现,此时部分患者可能已经出现癌细胞向淋巴系统转移。判断是否存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可用过高频二维彩超进行确定,其主要会表现出三个典型性的特征辅助临床做出判断,如淋巴结结构的破坏、可见皮髓结构的不清以及门样结构被破坏、还可存在沙粒样钙化和点状钙化,甚至部分淋巴结会出现囊性变化的特征[1]。因此,对存在可能转移的甲状腺癌患者进行高频二维彩超的检查,可有效的检出是否存在癌症转移。本文旨在研究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应用高频二维彩超的检查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2021年3月-2023年2月作为研究时段,抽选在该时段内在我院就诊的甲状腺癌患者32例,其中男性18名,女性14名,年龄范围为26-65岁,平均年龄为46.2±3.2岁;纳入标准:①存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症状;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可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排除标准:①精神障碍患者;②淋巴结系统疾病者;③已经被纳入甲状腺癌同类型研究;我院伦理会对此研究完全知情,且批准正常进行。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频二维彩超进行检查,高频二维彩超诊断仪为西门子EPYQ4型号仪器。检查方法为:首先向患者解说检查的目的和意义,取得其配合,而后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头部稍向左侧,或右侧倾斜,充分的暴露淋巴结组织和甲状腺,而后设置探头频率10-12mHZ,对患者进行扫描。超声结果显示已经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要采取灰阶超声进行记录和观察,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淋巴结内血流情况的分析。
1.3 淋巴结分区
淋巴结分区的意义是不同的疾病转移到的淋巴结区域不同。按照1991年淋巴捏分区标准:Ⅰ分为Ⅰ区颏下以及颌下区,Ⅱ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上组、Ⅲ区为颈内静脉淋巴结中组、Ⅳ颈内静脉淋巴结下组,Ⅴ区是颈后三角区、Ⅵ区是气管周围淋巴结;Ⅶ区是纵膈淋巴结到胸骨上凹处;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本组内转移性淋巴结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②观察不同类型的淋巴结彩超特征对比,指标为纵横比﹤1.3、门部回声消失、边缘缺损、点状钙化、囊性病变;
1.5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数据立即纳入SPSS24.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本组内转移性淋巴结和病理检查结果的对比
病理结果显示在本组32例患者中,出现转移性的淋巴结总共65枚;经过高频二维彩超检查,转移性淋巴结62枚,反应性淋巴结69枚,可见高频二维彩超检出率为95.38%(62/65)。2.2 观察不同类型的淋巴结彩超特征对比
经由下表可以看出,转移性的淋巴结在纵横比,门部回声等彩超特征上和反应性的淋巴结对比十分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观察不同类型的淋巴结彩超特征对比[n,(%)]
3 讨论
高频二维彩超是以清晰度较高的黑白B超检查和彩色多普勒介技术的联合检查手段。一般甲状腺癌进行转移,临床多采取高频二维彩超进行判断,可从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来诊断是否存在甲状腺癌转移,彩超特征可表现为淋巴结增大、有丰富的血流信号,淋巴结的形态不规则,同时结构也发生了改变,还可见淋巴结纵横比例失调,呈类似圆形,淋巴结门结构不完整,淋巴结实质里会有点状呈簇状的钙化,均可以认为是典型的甲状腺癌淋巴转移征兆[2]。而从本文研究可以看出,高频二维彩超的确定转移性淋巴结的概率为95.38%,准确性较高,同时在门部回声不均与、纵横比例失调等观察指标来看,转移性淋巴结的数据明显大于反应性的淋巴结,充分说明了高频二维彩超可为临床鉴定淋巴结转移提供确诊价值。
综上所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用用高配二维彩超的效果较好,可检出转移性的淋巴结,有利于临床确诊和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石莉莉.高频二维彩超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应用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2,29(12):38-39.
[1]邓娜,许慧,黄智华.超声在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19):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