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自然科学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迅速、涉及面最广的基础学科之一,是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学科平台课,也是学生接触与专业相关的第一门课程,对学生后期个人发展、考研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要着眼于使用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方法去研究各类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生命的现象、本质、原理和规律。自然科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已经深入到生命科学的方方面面,它的发展与生命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大学自然科学教学中的思政融合策略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1思想融合
课程思政坚持教师主导原则,学校、学院要充分发挥教师实施主体的作用,要坚持 “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提供教师思政意识提升平台,例如将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党支部活动、教研室交流学习、教学研讨等平台中,从而多维度提升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教书育人能力,使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性。
2案例融合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而非照搬照抄教条式教学。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教师如何培养理科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在担任化学专业 《自然科学》课程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新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在提升理科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伦理认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 《自然科学》第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通过讲解历史上与自然科学相关的著名的诺贝尔化学奖实验及获奖者贡献,再到国内 1965 年首次提出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自然科学家吴宪教授历史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等我国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既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增强了科研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重要的是一开始提升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孙吉凤等人在讲解 《自然科学》课程中凯氏定氮法检测蛋白制品的蛋白质含量章节时,引入因不法分子在婴儿奶粉里加入三聚氰胺导致 “大头娃娃”的悲剧案例。通过该案例融入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了蛋白质相关知识,还从德育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将来学生从事教师或是到企业做化学相关研发工作,更要以此为戒,不要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而走上违法之路。因此,教学设计、案例融合在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在细胞中,各种复杂的细胞器以及其他结构都是由各种链状分子构成的,链状分子又由不同的氨基酸、核苷酸、单糖等基本单元依照不同的排列次序组合而成。因为有共性,这些基本单元得以组合成链状分子,也因为保持了个性,每一个基本单元都在各自的位置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甘氨酸和脯氨酸由于结构的特殊性是不能与其他氨基酸形成氢键从而构成ɑ-螺旋的,但是它们是形成 β-转角的主要力量。因为甘氨酸缺少侧链基团,在 β-转角中能很好地调整其他氨基酸残基的空间障碍,而脯氨酸具有环状结构和固定的 φ 角,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迫使 β-转角形成,促进多肽链自身回折。
目前发现的氨基酸有 200多种,但用于合成蛋白质的标准氨基酸只有 20 种左右,区区 20 种氨基酸却能组成数以万计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具有共同的使命——维持生命活动、保证种族繁衍,例如我们熟知的各种酶,如果离开了它们,生物体不可能存活,更不要说繁殖后代。正是因为参与了事关生死的“大业”,这些标准氨基酸才实现了它们的价值。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只有具备某些特殊结构的氨基酸才能有幸入选,作为合成蛋白质的原料。
维生素 B族自身不能参与代谢,而转变成辅酶等活性形式后,很多 B 族维生素不但参与调节代谢,而且成为各种酶的“主力”。这充分说明个体必须团结其他力量,才能更强大。另外,单个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整个机体环境的正常运行,同样,机体的正常运转也是以每个代谢途径的正常运行为基础的。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各种分子一级一级地以极其复杂的方式组合、运转、协调,像极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通过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结构,让学生了解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要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习,不断发展、提升自己;个人不能游离于集体之外,只有把个体融入团队之中,为团体和社会做出贡献才能更有价值,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有所作为。“我就是中国”“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些都不是空话。中央办公厅 2010 年 5 号文件指出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自觉把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应有贡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论:“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是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深入探索“浇花浇根,育人育心”的课程思政教学规律,多角度增强“课程思政”的学习实效,只有让教师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所有课程都成为育人的主渠道,才能增强知识传播与价值观引领的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理念。“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构建一流学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必需的 [10]。在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资源和元素,对提高酒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个人品德和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琴芳. 当代西方唯物主义的发展及其对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8.
[2]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2):98-104.
[3]粟孟林.论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的可行路径——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65-67.
[4]王丽霞.高职思政课和各类课程协同机制的构建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18(03):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