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
梁威 曹菊勇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梁威 曹菊勇,. 双语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 航空航天学报,2024.4. DOI:10.12721/ccn.2024.157030.
摘要:
从多年来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探索适合流体力学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提出了教学实施过程和一些案例,总结了双语教学的实施意义,旨在对适合我国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有所借鉴。
关键词: 流体力学双语教学教学探索
DOI:10.12721/ccn.2024.157030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5274);上海市“青年东方学者”(QD2015036);上海市晨光计划(15CG58)

1.引言

"流体力学"是热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汽车设计中十分关键的一门专业课程,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很难把流体过程中的所有术语都讲解给学生,特别是有些术语对本科生而言很相似容易混、难以掌握,导致学生理解如空中楼阁,甚至导致死记硬背[1]。而把双语教育融入到课堂中,就是采用汉语-英文的对比联想方式把流体力学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将抽象的中文概念、理论变成能联想记忆的中文英文融会贯通的方便掌握的知识,便于学生对流体知识充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对中文流体知识甚至是国外优秀书籍期刊内的流体力学知识产生兴趣[2]

2.教学实施过程与案例

国内高校上课课程要求指定教材和参考书,德国一些高校教学是没有教材的,他们认为的资料就是图书馆中的书以及网络上的学习研究资料,我们双语教学能不能跳出一定要指定教材这一步,充分的先把专有名词的英语教授给学生,通过对名词英文显著不同来对难理解的中文名词做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流体力学用英语讲是Fluid Mechanics,流体动力学是Fluid Dynamics,对于初学者来说流体力学和流体动力学好像没什么区别,但从英语上来看Mechanics意为力学或机械学,Dynamics意为动力学,很明显,动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一些专业名词用英语来对比着辅助记忆,对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流体力学在中文中有很多词语容易混淆,比如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对于刚接触流体力学的学生来说,都是粘度,都有动这个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我们用英文对应着来看,动力粘度是dynamic viscosity,运动粘度是kinetic viscosity,然后再根据动力与运动的区别做进一步的解释。

3.双语教学实施意义

双语教学是专业课更进一步了解前沿专业科技的一种方法,是以英语为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媒介,我们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理解专业知识而不是英语本身,提高的是掌握专业词汇的英语描述进而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能阅读专业英语文献的能力,如果我们对于每一章节中的每一个名词用中英文进行双语讲解,尤其是对于抽象的概念,如果用中英文联想对比法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来说受益会是很大的,一是可以让学生对各专业名词有充分得理解;二是可以辅助学生对于相关英文文献的学习;三是能激发学生对英文前沿专业知识的学习。

双语教学对于中国学生是一种最优的一种教学方式,一是可以借助英语的思维来从另一个方向理解专业知识,二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双语教学比全英语课程更容易理解和实施。

双语教学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大二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习者对致使的了解与把握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如果高年级专业课继续延续双语教学,对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内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有很大作用的。

4. 结束语

通过这种中英文联想讲授方法,使得学生通过英文名词对比解释对汉语中易互相记混的词语有更充分的区别和理解,借助英文来掌握流体力学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名词解释,将会再各专业课程中越来越适用。 

参考文献

[1]向友君,徐向民.香港理工大学双语教学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04):74-75.

[2]曲燕,王振波,王建军.中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研究现状[J].高等理科教育,2014(02):104-108.

作者简介:梁威(1985.2—),女,博士,副教授,就职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方向:智能传感。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