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视域下中日委婉语的研究
袁婕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袁婕 ,. 社会语言学视域下中日委婉语的研究[J]. 交叉科学研究,2022.12. DOI:10.12721/ccn.2022.157056.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思想碰撞、沟通交流、情感交互的媒介。作为长期积淀的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语言异彩纷呈。本文将立足于社会语言学视阈,对比中日两国语言,聚焦语言文化领域的委婉语,追寻不同文化背景和具体现象中呈现出的本质性问题,体会二者委婉表达的实质及表达效果,促进两国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包容和文化认同,进而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社会语言委婉语跨文化交流
DOI:10.12721/ccn.2022.157056
基金资助:

一、中日委婉语的概念

语言学界至今围绕委婉语的见解纷呈,尚未对此形成定论,但其内在本质往往大同小异。委婉语(uephemsim)一词发源于希腊语,字面是“好听的吉利语”之意。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中:“婉转:说话时遇有伤感惹厌的地方,就不直白本意,只用委曲含蓄的话来烘托暗示,名叫婉转辞。构成这个辞格,约有两种主要方法:第一是不说本事,单将余事来烘托本事;第二类是说到本事的时候,只用隐约闪烁的话来示意。”

日语中则把委婉语叫做“婉曲表現”,《小学館日本国語大辞典》中如此定义:“表現のしかたが遠回しで、穏やかなさま。角立たないで、やさしく言い表わすさま。”(表达方式迂回得当,且不露痕迹。婉转温和的表达方式)。著名的日本语言学家金田春一彦也曾定义为:“直接的に、また露骨に言うのを避けて、遠回しに表現すること”。(“避免直接的且露骨的说话,转而采用迂回婉转的表达。”)

借由罗纳德·沃德华的《社会语言学引论》所言,“语言不但可以用来表达也可以用来避免谈及某些事物。有些事不说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因为“人们不谈及这些”;或者,如果说了,也是用非常曲折的方式说的。”用避免直接谈及某些东西界定委婉语,委婉语使我们能够讨论令人不快的东西并且给这种伪装或中和,这一观点也予人启发和思考。笔者认为委婉语是在普通表达方式之上罩上了一层富有深意的语码,从直言其事转换过渡至间接表达,从而要求会话交际中的人们,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赋码和解码转换的过程,不将自己的意图想法强加于听话者身上,在“润物细无声”中表达自己的说话意图并被对方接受。委婉语在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通过给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和包装,能够使其发挥语言交际中的“润滑剂”的作用,听起来更体面、更婉转一些。

二、追溯中日委婉语的语言背景

(一)中国的委婉语背景

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委婉语作为语言文化其中的要素,人们很早就开始注重委婉语的使用,最初目的是为了避讳。根据文献记载,我国避讳起源于周朝,起初是对统治者人名的避讳,后又有对鬼神、死亡、疾病的避讳。出于避讳的需要,委婉语词应运而生。委婉语实质是禁忌语的变形,承担着润滑交际的任务。

(1)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华民族历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承儒家的“中庸”“仁义“等观念体系,主张以人为本,营造以和为贵的社会氛围,因此也就注重人际交往层面上的尊重和礼让。“不喜于色,不怒于行,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喜怒哀乐不应表现在外,要学会“克己”以“服礼”,学会克制,切忌意气用事,讲究礼貌,注重含蓄、谦和,才可通达天命,成为君子。在礼仪之邦中,说话办事也都讲求“雅”,求“雅”心理也促就委婉语的产生。因此表现在语言上也由之出现了贬低自己的谦词以及抬高对方的敬语,注重表达的委婉语气,也出现了很多禁忌和避讳之词。

(2)封建等级制度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实行封建君主专制,君王成为天下之主,所有的贵族与平民皆是其臣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而,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的君臣等级制度也就催生出了等级尊卑思想。举国上下,无一不贯彻着封建等级,古人的等级尊卑观念一直影响至今,人们保持着尊人卑己的思想观念,于是也便有了互相尊重彼此的委婉语言。

汉语中,委婉语的产生与避讳、儒家思想、封建等级等方面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委婉语也蕴含着我们民族注重礼貌、讲究礼法、等级制度等传统思想积淀和文化内涵。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推移变迁,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委婉语面貌。

(二)日本的委婉语背景

当我们把视角回望至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时期,日本还仍处于采集经济阶段。受汉文化为中心的外来文明影响,稻作生产方式和铁器文化等的传入,使日本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稻作文化。在有限的国土资源中,要想实现作物产量的最大化,便离不开协作精神,由此伴随而来的便是集体劳动生活。比起个人的利益更注重群体的利益,也成为后来日本强调集团意识的群体活动的社会原型。日本现代社会继承传统,构筑起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向社会构造。为适应狭小的岛国环境,单一的民族体系中,日本人的想法和习惯都注入了这同一性理念,从而也被称为“同质性的民族”。

此外,和”思想也使得日语语言在表达上呈现委婉性的特点。中国的儒家文化、禅宗文化和日本传统文化交融之后,经过改造和创新,很快融入了日本民众的生活。思想中蕴含的“和”与“敬”也影响着语言层面的表达。因此,要做到维持团体的和,维护人际关系,应学会灵活运用委婉含蓄表达。对于他们而言这并非语言上的艺术,而是早已成为“以心传心”的暗默文化,人人都应以此行事。

日语语言反映其社会特点,委婉表达也呈现出丰富的样貌,并有着其自己独特的内涵。虽然日本从公元四、五世纪开始便开始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但终究是按着日本自己的价值取向,并非全盘性的接收,历经移植和改造之后,构建出了符合其特色的日本本土文化。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积淀,决定了语言的表现是平和而非对立的,说话要给对方留有一定回旋的余地。由此观之,语言离不开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国和日本的语言文化背景还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三、具体现象之中把握委婉实质

(一)道谢文化

在中国,接受别人帮助或接受恩惠时,种种表达感谢的语境场合下需要说“谢谢”。相反在日语中,则可能颠覆了我们的思维惯式,“すみません”(不好意思)等表示歉意的话语才是常见的表达方式。深究其原因,日本人心中保持着一种体谅他人的心情,在他们看来“谢谢”这一语言表达反而是将别人的好意当作理所当然去接受。反之,因自己的原因给别人添了麻烦所以应该进行道歉表达。在这一点上,似乎在注重情义的社会环境下,中国人显得更加的单刀直入和坦率处事,日本人仿佛和受话者之间隔着一层薄膜,过分体谅他人的心理作用下,与中文的感谢表达逻辑背道而驰,不直接表达感谢之情反而采用间接的方式,略显委婉含蓄。

(二)表达爱意

中国人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往往会直接言明”我喜欢你“、”我爱你“等,当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方言变体,比如”俺稀罕你“、“跟俺好吧”等。受英语作为国际交际用语的影响,转向其他语言,也生发了一系列间接示爱的方式—“I Love You”以及谐音变体“爱老虎油”等。与之相对,在日本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看来,“我爱你”应该翻译成「今夜は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的月亮真美啊)。日本人不把“我爱你”挂在嘴边,爱这件事会通过月亮这一媒介传递给自己所爱的人。相较而言,日语借用深远意境的代替语,在难以说出口的时候,说话者为了不将自己置身于窘境,充分考虑对方的想法之后表达爱意,万一情未投、意未和,也能自然地抽身而退。

探求现象背后,便可窥探日语的委婉表达明显多于汉语。且作为其语言中的一大特色,备受其国人所青睐。汉语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反而会因为难以体察其“兜圈子”式的语言表达背后的深层次内涵,深受其“场面话”其害,难以去把握发话者的“真心话”,由此倍感苦恼。相较之下,汉语表达则凸显得更加直接化、明确化。语言是社会的产物, 同时也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样态, 也就是说, 语言的使用需要考虑该语言所赖以生存的社会语言环境。

四、总结和展望

语言与文化是一种典型的表层与深层的表里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委婉含蓄的表达最终并非没有传递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并非没有背离观点的表达,作为语言接受者,处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生存的个体,从含蓄的话语中便可自然而然地明白对方的真实用意。委婉语只是两国语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表达方式,应当和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全方位的去把握语言运用,助力实现单一领域研究带动多元效果的实现。

社会语言文化异彩纷呈,各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浅谈中日委婉语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具体语境下表达上存在的异同,目的并非要去追究两国语言孰对孰错。借由此只是想去切实体会语言知识在实际社会生活的运用,助力了解不同社会语言文化,感悟异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思想碰撞,于无形之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解读能力,加深两国人民的文化理解与包容,培养文化意识,促进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田春一彦.『日本語の特質』[M].日本放送出版協会,1989.

[2]魏晓阳.中日委婉表达方式比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1):44-49.

[3]李惠瑛.汉语中委婉语言的表达[J].龙岩师专学报,2004(04):78-79.

[4]张继文. 文化意识培养与日语教学--以日语敬语、暧昧表现为例[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9.

[6]罗纳德·沃德华著, 雷红波. 社会语言学引论 第5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282.

[7]陈彩虹, 郭才佳. 浅析日语中的婉曲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0(4):2.

[8]范景怡. 日本语的委婉表现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 2012.

[9]陈莉莉.现代汉语委婉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 2017.

[10]胡红娟.基于文化视角的日语委婉表达[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1,37(06):141-144.

[11]刘邦凡, 王磊. 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J].2021(2013-12):114-118.

作者简介:

袁婕(1999年7月6日),女,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