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15年,中国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把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考察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履职情况的重要抓手之一;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标志着一项旨在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全新审计制度正式建立。根据规定要求,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的是为了纠正领导干部“唯经济论”观念,聚焦任职期间资源环境保护履职情况的审计工作,在领导层面树立促进树立追求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
1自然资源资产研究
1.1自然资源资产统计清查研究
自2015年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实践工作拉开序幕,在学术界掀起研究的热潮。目前来看,学者们多从单项自然资源类别着手,针对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不同类别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还有的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负债表的编制工作进行学术探讨,马慧敏建立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从生态文明视角为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方向与建议;何利、沈镭着眼于WSR方法论角度,将物理、事理、人理分别匹配到自然资源体系中的自然属性、优化配置以及效益选择方面以指导编制工作;邱琳、俞洁等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索编制负债表核算路径,形成极具参考意义的“浙江范式”。针对当前的研究成果,已初步完成从理论向实践的过渡,但由于空间异质性、发展不平衡性等诸多限制性因素,导致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2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研究进展
近年来,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的核算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由于国家对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目前对于摸清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提出明确工作部署,先后在多地展开试点工作,致使该研究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急需大量学者涌入。从以往研究基础来看,学者们对自然资源价值的内涵以及价值量的核算路径经历了长久的争论,并尝试在方法上进行创新和完善。通过尝试针对各类自然资源建立资产价值核算体系,但由于各类自然资源的研究基础不尽相同,各类自然资源资产价格评估工作所处阶段也不同。围绕当前自然资源部部署的全民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的开展,依据国土三调数据库的数据基础对试点地区展开实证研究。
2加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方法应用的对策
2.1管理层对审计方法的运用做出详细规定和指示
对审计方法的监督和指导需要落实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收集审计数据开始,督促审计人员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建立完善的数据平台,使得大数据平台包含各行业、各领域的审计数据。同时,应确保每一位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智能挖掘技术,可以迅速地从数据平台浩如烟海的数据中获取目标信息或数据。之后,在分析数据时应明确发现疑点到分析疑点再到确认疑点的三部曲:第一步,针对审计事项运用智能挖掘技术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筛选,将数据库中与所审计对象相关的数据整合起来,随后利用聚类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在数据中间发现异常数据,将异常数据归类到一起。第二步,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这些异常数据之间的共性或相通之处。第三步,将有共性的异常数据放在一起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确认疑点所在。最后,审计人员还应将审计经验及职业判断综合起来对疑点进行真实性分析。由此完成整个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过程中大数据信息化审计的充分运用。这需要审计项目组高级别成员及相关部门对审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做出详细的规定和指示,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
2.2加大对民间审计及内部审计的利用程度
目前审计机关利用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力量的程度很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一些其他相关的问题。因此要重视这两种审计力量并合理地利用这两股力量。在民间审计方面,地方审计机关可以物色一些专业能力较强、信誉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与其建立一些联系,在民间审计“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有强烈的意愿与政府建立起合作关系。建立与民间审计的合作关系可以解决部分项目人手不够、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的问题,提高审计的效率和质量。在内部审计方面,地方审计机关帮助企业或事业单位建立起与自然资源资产相关的内部审计体系,并在内部审计遇到困难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2.3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要求审计机关结合审计结果综合分析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或者主管业务领域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变化产生的原因,客观评价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规定》提出了要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情况,然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开展的时间较短,缺乏统一规范的成熟理论以及可供参考实际案例,责任的界定作为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重要监督手段,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实践中存在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责任界定应该包括对人、对物两个层面,其中对人的责任界定是鉴证评价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履行情况、自然资源资产使用、分配及管理情况;对物的责任界定是鉴证评价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及质量。强调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一般专项审计调查所不同的原因在于重点关注自然资源资产浪费及环境污染是否由于主观故意造成。例如,区分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现阶段问题所导致;区分某些地区的自然资源及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周边地点或者不可抗力所导致还是区域的发展问题等。自然资源资产的管理因其综合性、动态性、长期性、滞后性、潜在性等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在条件影响及制约,并且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开展缺乏系统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往往会导致审计结果缺乏一定的刚性,难以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责任界定,从而缺乏直接约束力。
结束语
通过研究,我们试图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模式出发,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发生联系,探索审计工作从“实物量”向“价值量”的转变路径。根据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路径来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单纯的审计自然资源的物理特性延伸至审计这些资源背后的社会经济价值,侧面反映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性和开拓性工作,丰富离任审计的内涵和工具。当然,文章研究主要初步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和评价的初步构想,囿于价值测算方法学尚未统一,其评价指标体系还有一些不足,未来将结合方法学的进展进一步深化评价体系的应用深度。
参考文献
[1]辛玉言.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探析[J].商讯,2021(26):178-180.
[2]李伟红,王琳.提高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效率的方法[J].审计月刊,2021(09):26-28.
[3]雷磊.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财会研究,2021(09):71-74.
[4]陶金梅,王勇,徐贵阳.地理信息技术服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应用研究[J].现代测绘,2021,44(04):34-37.
[5]谭畅.自然资源资产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