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多发于老年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老年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白内障发病人数逐年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主要依靠手术治疗,患者术后易出现视力下降、眼压升高等情况,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恢复[1]。本研究针对白内障围术期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我院2022.2-2023.2内就诊的60例白内障围术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61.12±8.21岁)和实验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平均61.25±8.39岁)。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是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当中。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用药指导等,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多学科协作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建立专项小组,由相关专家、资深护士共同协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明确分工,协助进行手术操作,由专业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根据实际情况提高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及时根据病情变化情况进行方案调整,协助完成各项指标检查,做好术前准备。密切关注生命体征等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反馈,引导建立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知,提升配合度和恢复信心。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注意事项,指导眼部康复训练,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参考患者个人喜好制定饮食方案,保证营养需求,引导清淡饮食,补充水分。
1.3 疗效标准
通过心理弹性评估量表 (CD-RISC) 对两组患者的心理韧性情况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包括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通过自我护理能力评分量表 (ESCA)对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通过视觉相关生活质量量表 (NEI-VFQ-25)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包括眼痛、近活动、远活动、色觉、周边视力、总体视力情况、总体健康状况、精神健康、依赖性、驾驶、角色困难、社会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纳入SPSS23.0软件中进行比较分析,对于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检验,分别用x2和t进行,分别用百分占比(%)和(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的CD-RISC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完成后的力量性评分、乐观性评分、坚韧性评分分别是27.81±2.89、14.67±1.46、47.28±3.44,对照组患者护理完成后的力量性评分、乐观性评分、坚韧性评分分别是23.15±2.69、11.41±1.68、40.52±4.21。护理后力量性评分t =6.464,P=0.001;乐观性评分t =8.022,P=0.001;坚韧性评分t =6.810,P=0.001。根据数据结果分析可知,护理后实验组的CD-RISC评分更高,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ESCA评分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自我责任感评分(45.26±4.28、45.33±4.15)、自我护理技能评分(46.23±4.27、45.89±4.33)、自我概念评分(46.12±4.22、45.89±4.17)、健康知识水平评分(45.38±4.22、45.47±4.19);患者结果对比(t自我责任感评分=4.152、,P1=0.948;t自我护理技能评分 =0.305,P2=0.761;t自我概念评分 =0.206,P3=0.837;t健康知识水平评分=0.089,P4=0.928)。两组患者护理后的自我责任感评分(58.48±5.26、50.22±5.14)、自我护理技能评分(57.48±4.68、51.26±4.69)、自我概念评分(58.22±4.67、53.12±4.33)、健康知识水平评分(57.14±5.12、51.26±5.20);患者结果对比(t自我责任感评分=6.145,P1=0.001;t自我护理技能评分 =5.141,P2=0.001;t自我概念评分 =4.381,P3=0.001;t健康知识水平评分=4.409,P4=0.001)。实验组护理后的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NEI-VFQ-25评分对比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眼痛评分(47.12±10.23、47.25±10.47)、近活动评分(70.28±7.89、70.33±7.81)、远活动评分(71.58±8.59、71.22±8.47)、色觉评分(92.11±10.26、92.34±10.27)、周边视力评分(77.48±12.23、77.59±11.94)、总体视力情况(48.59±8.48、48.33±8.11)、总体健康状况(28.15±10.22、28.34±9.48)、精神健康评分(38.12±7.48、38.44±7.29)、依赖性评分(38.12±5.59、38.44±5.74)、驾驶评分(36.15±7.48、36.51±7.22)、角色困难评分(25.69±6.26、25.47±6.33)、社会功能评分(88.15±6.59、88.47±6.47);患者结果对比(t眼痛评分=0.049,P1=0.961;t近活动评分=0.021,P2=0.983;t远活动评分=0.163,P3=0.871;t色觉评分=0.085,P4=0.932;t周边视力评分=0.036,P5=0.971;t总体视力情况=0.108,P6=0.914;t总体健康状况=0.073,P7=0.941;t精神健康评分=0.167,P8=0.867;t依赖性评分=0.220,P9=0.826;t驾驶评分=0.191,P10=0.849;t角色困难评分=0.133,P11=0.894;t社会功能评分 =0.185,P12=0.853)。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眼痛评分(57.25±5.12、52.37±4.59)、近活动评分(87.59±6.12、80.33±6.48)、远活动评分(86.59±5.29、79.55±5.41)、色觉评分(94.26±5.26、93.11±5.41)、周边视力评分(89.12±4.25、83.22±4.69)、总体视力情况(57.11±3.59、51.26±3.67)、总体健康状况(34.25±3.59、30.22±3.67)、精神健康评分(45.67±4.12、40.26±4.20)、依赖性评分(50.26±4.59、44.21±4.26)、驾驶评分(44.59±3.22、40.12±3.25)、角色困难评分(44.26±5.26、39.44±5.10)、社会功能评分(91.12±4.26、89.22±4.58);患者结果对比(t眼痛评分=3.880,P1=0.001;t近活动评分=4.458,P2=0.001;t远活动评分=5.095,P3=0.001;t色觉评分=0.834,P4=0.404;t周边视力评分=5.103,P5=0.001;t总体视力情况=6.232,P6=0.001;t总体健康状况=4.290,P7=0.001;t精神健康评分=5.029,P8=0.001;t依赖性评分=5.294,P9=5.3451;t驾驶评分=5.293,P10=0.001;t角色困难评分=3.60,P11=0.001;t社会功能评分 =1.662,P12=0.101)。实验组护理后的眼痛、近活动、远活动、周边视力、总体视力情况、总体健康状况、精神健康、依赖性、驾驶、角色困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色觉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更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白内障致盲率较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目前暂无特效药主要依靠手术进行治疗[2]。对白内障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通过更人性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提升护理质量,可以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促进疗效[3]。由心理咨询师针对患者负性情绪来源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根据饮食习惯和病情状况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密切关注术后生命体征情况,讲解过往成功案例提升恢复信心。结合患者实际需求在各科专家指导下制定更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以患者为中心,有效提升护理质量和护理效率,有助于建立更加和谐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提升依从性。指导康复训练、放松训练,促进恢复,提升自我护理能力[4]。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CD-RISC评分更高,实验组护理后的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评分更高,眼痛、近活动、远活动、周边视力、总体视力情况、总体健康状况、精神健康、依赖性、驾驶、角色困难更高。多学科协作护理可以有效提升白内障围术期患者心理韧性,提高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白内障围术期患者实施多学科协作护理的临床效果良好。有一定现实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