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败血症发生率不断增高,细菌进入血液后,毒素会对患者身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身体发生异常病变。现阶段,败血症多通过广谱抗生素治疗或者使用碳氢酶类药物治疗,但此类药物治疗无法有效管控。临床调查显示,ICU败血症患者的病死率在46.43%,对败血症患者预后产生巨大的影响,患儿及家属均面对巨大的心理创伤[1]。新生儿败血症成为儿科发病率高的危急重症,部分患者容易发生脑膜炎及骨髓炎,一旦发生并发症对患儿未来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对此,在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期间,还需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确保患儿的生命健康。临床常规护理模式对患儿机体功能关注度不高,护理内容单一,综合护理可提升患儿生命质量,保护患儿脏腑功能。本研究选择我院接诊的败血症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对患儿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12月纳入的患者新生儿败血症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有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日龄在1-28d,平均日龄(14.43±5.43)d,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27例。合并呼吸道感染11例、脐部感染13例、消化道感染16例。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日龄在1-29d,平均日龄(14.65±5.45)d,其中,早产儿15例、足月儿25例。合并呼吸道感染13例、脐部感染13例、消化道感染14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p>0.05。
纳入标准:所纳入的患儿均满足败血症诊断标准,患儿发生拒乳、黄疸及反应差等症状,患儿临床资料完善,家属同意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将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家族遗传病、原发性肝肾功能障碍的患儿排除。
1.2方法
患儿进入医院后,根据败血症治疗标准,为患儿清除感染病灶,处理患儿出现的并发症,并合理使用抗生素,使患儿水电解质紊乱问题得以纠正,并改善患儿酸碱中毒问题。
对照组:为患儿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加强病房巡视,并监测患儿体征变化,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并做好营养支持工作。
观察组:针对败血症新生儿采取综合护理。①风险评估:护理人员针对败血症患儿可能发生的感染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患儿病情特点及个人身体素质,制定科学的护理措施,在护理方案下患儿家属需积极配合护理人员,在日常各项操作时都要保持无菌状态,以免患儿的感染加重及病原菌传播[2]。②营养管理:母乳中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其中有特定的抗体,该抗体作为患儿自身无法分泌,为提升患儿的免疫力及抵抗力,应当为患儿采取母乳喂养,保持患儿充足的营养。若患儿母亲合并感染,需要停止喂养新生儿,通过鼻饲或者静脉注射药物的方式,为患儿补充充足的营养。③抗菌药物管理:败血症发生比较隐匿,护理人员应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定期对患儿体征进行测量,若患儿出现高热状态则及时物理降温或者使用药物降温[3]。为避免患儿出现耐药反应,每次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也要根据药敏结果及血清培养结果、抗生素治疗,若患儿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抽取脑脊液,并采取应急治疗。护理期间需坚持无菌原则,注意消毒液选择的合理性。④基础护理:为促进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可定期腹膜患儿的头部或者胸部,让患儿感到安全,也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定期对患儿腋下检查,细菌容易存积在患儿会阴及脐带等位置,为确保患儿气道通畅,在患儿病情可行的情况下,对患儿体位进行调整,在患儿肩部增加小方巾便于抬动患儿肩部,促进患儿保持规律的呼吸,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并注意对家属的无菌护理,确保患儿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⑤并发症管理:护理人员需加强患儿各项体征监测,治疗患儿出现的原发病,使用足量的抗生素,在使用药物时保护患儿脏腑器官。护理人员对病房进行紫外线消毒,保持病房干净整洁及温度适宜,护理人员接触患儿时需做好消毒工作,确保患儿脐部清洁,观察患儿的尿量是否充足,一旦发现异常需遵医嘱为患儿补充血容量,并疏通微循环及改善患儿酸中毒问题。护理人员及时将患儿气道中的分泌物清理,遵医嘱使用刺激肺部活性的物质,并使用肝素预防弥散性血管凝血及脑膜炎[4]。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患儿家属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其中包括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三项。②统计患儿在护理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肝肾脓肿、心力衰竭、呼吸窘迫。③对患儿护理后的炎性因子水平调查,包括WBC、CRP、PCT。
1.4统计学处理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方差值以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比对照组患儿高,p<0.05,见表1。
表1 组间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n,%)
2.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
并发症指标对比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n,%)
2.3组间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炎性因子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表3组间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x̄±s)
3.讨论
败血症作为细菌进入血液后,经生长繁殖后引发的疾病,细菌在血液中会转变为毒素,使人体在抵抗力不足的情况下发病,患儿临床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关节痛、感染性休克,多数患儿的病程周期长、病情严重,患儿预后效果差,现阶段的临床调查认为[5]败血症是导致致病菌及代谢产物进入血液后经反应而发生的连锁性疾病。败血症易导致患儿脏腑器官衰竭,自病因上看,新生儿败血症往往是格兰阳性菌或者链球菌、绿脓杆菌感染[6]。格兰阳性菌中的葡萄球菌中,金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都是败血症比较常见的致病菌。各类细菌进入人体后,容易发生败血症,该疾病与入侵细菌的毒性及数量、人体免疫功能相关,若患儿的皮肤及黏膜感染,败血症治疗难度更大,甚至会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安全[7-8]。败血症多通过西医治疗,病情严重患者易发生感染性休克,自总体上看,败血症的死亡率较高,细菌及霉菌侵入人体血液后容易发生病变,患儿体内容易出现迁移病灶,导致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是儿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9]。对此,在新生儿护理期间,临床常规护理模式的内容单一,在常规护理过程中,在饮食上有较多应当注意的问题,应当为患儿攻击优质蛋白,败血症患儿的蛋白质消耗比常人高,需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保持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平衡。人体内各类抗体由蛋白质组成,具有保护机体的效果,以免患儿免受细菌侵袭,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败血症患儿应摄入高蛋白饮食,选择质量好及容易消化的动物蛋白,包括禽类、瘦肉及动物内脏等[10]。患儿可多摄入铁质丰富的食品,但新生儿的年龄小,需母乳喂养,患儿家属应当注意让患儿多吃母乳。在败血症护理过程中,应当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以免患儿发生交叉感染,护理人员应使用肥皂水清洗或者使用酒精擦拭。护理人员应当供给充足的水分,提升人体免疫力及抵抗力,喂养时需保持耐心。若患儿吸吮能力差,需使用静脉输入哺乳热量,喂养时需观察患儿面色变化,若患儿面色异常则及时处理。护理人员每天为患儿使用温水清洗,保持皮肤清洁,若出现小脓疮使用75%的酒精擦拭。患儿体温变化较大,护理人员间隔2-4h测量体温1次[11]。护理人员需观察患儿面色及神态变化,护理人员以此评估患儿的精神状态,有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体温增高,护理人员也要及时为患儿降温,反之则病情恶化,护理人员需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也要做好并发症管理,临床调查显示,患儿体温增高、阵发性尖叫,说明患儿可能发生脓性脑膜炎。若患儿呼吸急促及口吐白沫,可能发生肺炎,护理人员需检查患儿下肢及臀部等是否发生硬化反应,及时发现患儿治疗期间的异常。患儿家属是患儿的第一照护者,护理人员应当消除患儿家属的紧张及焦虑心理,并指导患儿家属日常管理期间应当注意的问题,比如,新生儿保持宽松的衣着,襁褓不宜紧致,喂奶或者喂水时都要保持缓慢的动作,以免新生儿窒息,母乳喂养时间一般在15min每次,若时间过长容易发生疲劳或者缺氧症状。护理人员加强孕妇保健工作,开展高危孕妇管理,并定期让孕妇做好自我检查,以免孕妇过度担忧及焦虑发生疾病[12]。在本研究中,为患儿采取综合护理措施,本研究纳入的患儿入院时病情严重,出现心率加快及体温不稳定、黄疸、面色青灰等问题。且早期治疗期间控制难度比较大,为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具有必要性,护理人员的护理目标是保证患儿体温正常,满足新生儿的成长发育要求,也要做好新生儿的隔离消毒工作,保持适宜的氧气供给,监测患儿机体各项指标,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随时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自本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患儿经综合护理后,患儿的病情改善明显,主要是患儿机体炎性因子水平管控效果好,患儿治疗期间并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败血症患儿护理期间,家属参与到临床护理工作,早期与患儿接触,家属掌握败血症患儿的护理方法,以此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总而言之,在新生儿败血症护理过程中,为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可改善患儿炎性因子水平,该护理模式也能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确保患儿治疗疾病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颜利,刘思美. 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05):49-51.
[2]杨慧. 临床护理路径对败血症患儿的康复效果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5):2821-2824.
[3]范红玲. 败血症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 黑龙江科学,2021,12(04):70-71.
[4]刘瑞瑞. 个性化护理在新生儿败血症护理中的临床应用[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1):3493-3495.
[5]庄飞婵,黄宜娥,叶燕美,盛玉慧. 母体阴道菌群异常评价GBS早发型败血症的作用及护理干预措施分析[J]. 临床护理杂志,2020,19(04):32-35.
[6]丁秋凤.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及败血症患者的护理分析[J]. 智慧健康,2019,5(33):96-97.
[7]袁菊,张颖,欧阳秀丽. 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败血症、低蛋白血症患者的护理[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11):167-169.
[8]张欣. 肝硬化合并产酸克雷伯菌败血症患者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探讨[J]. 中外医疗,2019,38(30):141-144.
[9]郭平,向美芹,李玮桐. 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3):106-107.
[10]李红永,周红霞,刘琴,魏白银,贺清莲,薛红利. 糖尿病肾病综合征合并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败血症1例护理[J]. 上海护理,2019,19(05):66-68.
[11]李婷婷.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对比评价[J].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142-144.
[12]张杰. 综合护理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影响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