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日照市莒县为例
李玉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玉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以日照市莒县为例[J]. 交叉科学研究,2023.8. DOI:10.12721/ccn.2023.157039.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精神力量的“根”和“魂”,是凝聚人心、凝聚共识的重要精神源泉,其中的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都是治国理政的深厚沃土,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治理理念,这些理念对于我们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日照市莒县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引导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引领社会善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价值重塑、矛盾处理和转型发展中积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
DOI:10.12721/ccn.2023.157039
基金资助: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因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可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化引导人民、促进社会整合、引领社会善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具有深刻的现实需要。

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与风险挑战,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表现尤为明显。当前基层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矛盾多发等现象和问题,有的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文化将恻隐之仁和羞恶之义作为道德建构的根基和源泉,注重激发人性内在的善,提供了判断是非、明辨荣辱、辨识善恶的价值尺度,倡导仁爱友善、扶危济困和见义勇为等良善行为,能够调节社会道德关系、维护社会公序良俗、规范社会道德秩序。

凝聚基层群众共识的需要。在社会快速转型期,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人际关系网络日渐式微,以往支撑社会信任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的变迁,导致原有的社会信任体系失效,增加了社会整合的难度。应对这种挑战和冲击,最为紧要和关键的就是重塑能够获得群众认可、支持和践行的主流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价值重塑功能,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彰显其时代价值,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基层群众在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之钥”。建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适应公众需求、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决定未来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往何处去”的重要因素。党中央提出的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要求,在自治、德治中更好地运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深邃独特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跨越了时空,展现出永恒的魅力和非凡的价值,在今天可以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各项制度提供有力的文化智力支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治理智慧。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其经世致用的价值目标及对于社会问题的高度关注从未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强调“德治”,尤其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能够重塑基层社会的价值标准和尺度,引导公众以更加理性的思维作出科学的判断和选择,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协调利益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等作用,促进形成稳定和谐的社会状态。

现代社会治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对社会和人的影响不具有强制性,它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和行为从内而外的转化过程,因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比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符合中国实际的基层协商民主,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适用性和生命力,既能消解多元利益格局下的潜在冲突,又能在维系群众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中增进社会团结,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水平和效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存在契合关系。我国独特的国情、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具体实际”的深层存在,就是我国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化,它影响着公众对主流价值的接受程度,影响着社会治理体系与制度选择。我国的基层社会治理既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文化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本土化建构与创新,走出一条适应在地文化和地情的发展道路。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就要在赓续中华文明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治理、社会服务和居民生活,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要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

加强创新转化。传统文化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变化,根据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不断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真正做到“以文化人”,转化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强大动力。日照市莒县加大文化品牌建设,着力打造莒文化、沂蒙画派、本色精神三张文化名片,提炼出了新时代莒文化“包容创造、明礼尚义、崇文重学、自强奋进”的丰厚精神内涵,并长期展览《百年航程》《尽美故里沐朝晖》等红色题材书画作品,以质朴直观的形式诉说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凝聚基层群众力量。

强化制度建设。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强化制度建设,坚持党建引领、以文铸魂,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把传统文化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当中。莒县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非遗保护名录,科学认定非遗传承人并落实相应保护传承措施,并对重点项目进行定向扶持。为了研究推广和开发莒文化,莒县还成立了公益性事业单位莒文化研究院,建立莒文化人才培训机制,年培训基层文化骨干2000余人、培养农村文化名家150余名、化人才600余名,成为将莒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干力量。

注重日常融入。加强阵地和载体建设,发挥社区传统文化讲堂等载体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主阵地作用。莒县以志愿服务助力文化惠民,一方面打造了“相约文房·丹青绘莒”书画公益讲座、“文心艺友”公益讲座等志愿服务品牌,组织书画名家、非遗传承人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基地举办涵盖书画、剪纸、篆刻等多种主题的公益讲座,让群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线上直播+平台传播”方式,拓宽讲座授课方式,做到传播全覆盖。另一方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队,打造“我为老乡送书画”“我为节日送祝福”志愿服务品牌,开展“百县千村”书法惠民等送书画、春联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寻常百姓家。

推进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做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用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从而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