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骨科手术对于高龄患者来说具有更高的风险,包括骨折固定术、关节置换手术、截肢手术等,对手术的麻醉操作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使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呈大幅度波动,影响手术的进度。随着联合麻醉方法在临床中的推广,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此类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并且得到一致好评[1-2]。故本文就联合麻醉的应用情况进行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的患者均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处于高龄阶段,共计10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n=50)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0岁,平均(71.24±3.59)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7.56-30.34kg/m2,均值:(23.67±1.59)kg/m2。观察组(n=50)男28例、女22例;年龄61-80岁,平均(71.36±3.67)岁BMI:17.88-30.25kg/m2,均值:(23.48±1.64)kg/m2。
1.2方法
对照组:将咪达唑伦注射液(0.02-0.04mg/kg)、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0.15-0.3mg/kg)、注射用维库溴铵(0.07-0.1m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1-2μg/kg)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术中加以微泵注射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
观察组:先进行坐骨神经阻滞:(患者患侧向上侧卧位,髋膝关节略屈曲,从股骨大转子上缘至髂后上嵴连线中点作一条与该线垂直的线,此线与股骨大转子至骶管裂孔的连线相交,此点为穿刺点,垂直进针,直至出现向下肢放射性的异感,回抽无血,注入0.33%的盐酸罗派卡因注射液20ml~30ml).接着按照对照组的全身麻醉方法维持麻醉。给予患者咪达唑伦注射液(0.02 mg/kg)、依托咪酯乳状注射液(0.15~0.3 mg/kg)、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02 mg/kg)、注射用维库溴铵(0.1mg/kg),行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术中加以微泵注射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麻醉诱导后(T0)、拔管时(T1)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心率、DBP:舒张压、SBP:收缩压)。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工具为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
2.结果
T0,两组的HR、DBP、SBP对比无差异;T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比较(x̄±s)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骨密度逐渐减少,尤其是到了高龄阶段,本身基础疾病较多,更容易发生下肢骨、关节等问题,多数需要行手术治疗,促使病变骨质恢复正常。对于高龄骨科下肢手术患者而言,受疾病认知、心理素质、生理疼痛等的影响,手术时容易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3]。为了解决此类问题,确保手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以往临床多对患者采取静脉麻醉,虽能够维持麻醉,但如果手术刺激较大时不适于单一使用,有学者建议联合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进行[4-5]。外周神经阻滞是通过向外周神经附近注射麻药以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一种新型麻醉方式,对患者的体征影响较小,在高龄患者中使用能够保障其安全性,并且结合两种麻醉的优势能够增强麻醉效果。如以上结果所示,观察组的血流动力学在T1阶段较对照组稳定。通过静脉麻醉抑制下丘脑对大脑皮层的折射系统后,通过外周神经阻滞继续阻断手术中的伤害性刺激的传导,则可以增加患者茶酚胺的分泌量,进一步抑制神经元兴奋,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综上所述,基于外周神经阻滞与静脉快通道麻醉的双重优势,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比较稳定,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李俊花,蔡萍. 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临床研究 [J]. 中国实用医药, 2021, 16 (07): 13-15.
[2]潘志勇. 外周神经阻滞结合静脉快通道麻醉运用于高龄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探究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 15 (01): 77-79.
[3]马国才. 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在高龄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及起效时间观察 [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 30 (11): 1909-1910.
[4]上官明化,罗来凤. 80岁以上高龄下肢骨科手术应用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的效果分析 [J]. 中外医疗, 2018, 37 (22): 43-46.
[5]李海波. 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 31 (01):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