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在ICL术前眼底筛查的研究与应用
宋旋 曹红宁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宋旋 曹红宁,. 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在ICL术前眼底筛查的研究与应用[J]. 中国眼科杂志,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069.
摘要:
目的:分析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SLO)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术前眼底筛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在在本院屈光手术中心收治且预行有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患者277例(55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术前接受超广角激光扫描检查结果。结果:经SLO检查显示,553眼中包含周边部视网膜病变62眼,包含视网膜干性裂孔36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16眼、视网膜霜样变性区5眼,周边部视网膜铺路石样变性区3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眼。结论:SLO在ICL术前能够筛查出周边视网膜病变,有助于在术前做出适当处理,减少手术风险。
关键词: 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前眼底筛查
DOI:10.12721/ccn.2024.157069
基金资助: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与对患者眼底状况准确筛查有关。术前眼底筛查是识别潜在风险的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1-2]。传统眼底检查受限于其有限的视野和成像清晰度,特别是在检测视网膜周边区域时存在局限。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技术具备超200度视野眼底图像的优势,能够全面评估眼底情况,弥补传统方法可能漏诊的周边视网膜病变,还具备快速、无创的特点,可有效成像过程改善患者体验[3-4]。本次研究旨在研究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在ICL术前眼底筛查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预测和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潜在作用,从而通过与传统眼底检查方法的对比分析,为提高ICL手术安全性及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在本院屈光手术中心收治且预行有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患者277例(553眼)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77例(553眼)患者包括,男98例,女179例,平均年龄(26.18±6.88)岁;等效球镜度数-3.00至-19.7D,其中,371眼等效球镜度数-6.00至-19.7D,80眼等效球镜度数-3.00至-6.0D,2眼等效球镜度数为-3.00D。纳入标准:(1)既往无全身及眼部疾病史;(2)无因其他疾病导致的健康近视眼患者;(3)最佳矫正视力至少0.8;(4)眼压不高于21mmHg;(5)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入组前2周内使用过能够影响视觉药物者;(2)眼前节疾病、屈光介质浑浊能够对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SLO)检查结果。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SLO)检查;免扩瞳正常照明条件,经SLO检查眼底,获得眼底图图像;若睑裂较小、上睑下垂,需采用提拉眼睑方式开展眼底筛查,避免因眼睑的遮挡导致眼底筛查受到影响;拍摄时,告知患者注视不同方向,以此获得朝向不同方向的被检查眼视网膜图像,减少病变被遗漏风险,每眼获得正位图片1张,鼻上/下、颞上/下眼位图片共4张,总5张,拍摄要求为图像比较清晰、眼睑未遮挡眼底,当眼底转动时,可收集到220-240°眼底拍摄图片;待眼底检查后,由2名眼科及时负责对结果进行解读,若解读结果不一致,邀请第三名医师加入讨论,直至讨论结果一致。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分析SLO检查报告结果,包括周边部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变性区(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视网膜霜样变性区、周边部视网膜铺路石样变性区)、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统计眼数,计算占比。

1.4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并用统计学语言描述研究结果。

2.结果

经SLO检查显示,553眼中包含周边部视网膜病变62眼,包含视网膜干性裂孔36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16眼、视网膜霜样变性区5眼,周边部视网膜铺路石样变性区3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眼;视网膜干性裂孔36眼、周边部视网膜病变性15眼均在视网膜光凝术前暂时进行ICL植入术,光凝术中激光参数设置如下:光斑直径、能量、曝光时间分别为200µm、80-150mW、0.2s,病灶或裂孔外光凝2-3排,而光斑则设置为II-III级;视网膜霜样变性区5眼,周边部视网膜铺路石样变性区3眼未接受特殊处理,经ICL手术进行治疗;光凝术后3个月复查,确定激光斑色素形成程度较好,开展ICL手术,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异常情况,恢复情况良好,无视网膜脱离;SLO检查结果详见表1。

表1 SLO检查结果

截图1741846164.png3.讨论

ICL术前眼底筛查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手段,目的是确认眼底是否存在影响手术安全和效果的病变。筛查方法通常包括直接或间接眼底镜检查、B超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影响眼底筛查的因素包括患者的瞳孔大小、晶体的透明度、眼底色素的沉着程度等[5-6]。ICL术前眼底病变中能够检出周边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裂孔或薄弱区域,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加剧,增加术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对于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遗传性疾病,若未被识别,有可能导致不良视力预后,因此需提升术前检查准确性。

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SLO)技术在眼底病变的筛查和诊断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眼底检查方法相比,SLO技术提供了超过200度的视野,这一优势使得医生能够全面评估难以观察的周边视网膜区域眼底状况[9]。在ICL手术这类高精度要求的屈光手术中,要进行全面而准确的眼底筛查,因为这些手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手术技术,还取决于术前对眼底潜在病变的详细评估。SLO技术的一个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揭示传统检查方法可能忽视的周边视网膜病变,如视网膜裂孔、视网膜变性区等[10]。这些病变若未在手术前被识别和适当处理,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SLO技术快速、无创的特点,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检查体验。传统眼底检查往往需要扩瞳,可能给患者带来不适;而SLO检查则可以在不扩瞳的情况下进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检查的时间成本。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还能够鼓励更多患者进行眼底筛查,提前发现和处理眼底病变。

对于这些眼底病变,激光光凝治疗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预处理方法。通过精确的激光能量作用于病变区域,可以促使病变区周围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紧密结合,从而防止视网膜裂孔扩大或新的裂孔形成[11],有效减少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对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区和霜样变性区的激光光凝治疗,同样可以通过增强视网膜的局部附着力,减少ICL手术对视网膜的机械性刺激导致的潜在损伤。

治疗后病灶的稳定性是进行ICL手术的前提之一。在激光光凝治疗后,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治疗效果和病灶的稳定性,通常是3个月左右。只有确认病灶稳定,无进一步进展或新的病变出现,才能确保ICL手术的安全进行。这不仅涉及到手术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高度重视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以及与患者的充分沟通,确保患者了解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12]

术后监测和管理策略应依据SLO检查的结果而定。对于在术前已经识别并进行预处理的视网膜病变,术后应定期的SLO复查,以评估视网膜病变区域的稳定性和激光治疗的效果。此外,术后早期的眼底检查也要评估ICL植入位置、确定是否有术后新出现的视网膜问题等,及时发现问题可以有效采取干预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从未来展望来看,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技术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例如提高成像清晰度、缩短检查时间等,SLO技术在眼底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同时,SLO技术在其它眼科手术,如视网膜脱离修复手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评估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也值得进一步探索。此外,对于SLO筛查数据与手术预后的长期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SLO检查在预测手术结果和长期视力保持中的价值,为眼科手术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进一步强调了全面开展术前眼底检查的重要性,肯定了将超广角成像纳入标准检查流程的应用价值。但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了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同时也未对比不同品牌检眼镜的性能差异。此外,由于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术后长期预后的评估尚未完全明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SLO检查显示,553眼中包含周边部视网膜病变62眼,包含视网膜干性裂孔36眼,视网膜变性区24眼,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2眼。研究结果揭示了其在提供更广视野的眼底图像方面的显著优势。与传统眼底检查手段相比,超广角检眼镜能够显著提高对周边视网膜病变的检出率,这一点对于确保ICL手术安全性至关重要。对潜在的眼底病变进行早期识别和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7-8]

总之,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在ICL术前筛查中具有重要价值,明确视网膜病变类型,有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