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矿区地质灾害风险部位对安全开采构成严重威胁,应予以充分重视。由于开采风险系数高,企业必须合理实施适当的预防和控制战略,以保障员工和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1矿山修复的意义
当前我国大多数矿山土地资源已被废弃,主要原因是土壤在污染物和矿渣作用下长时间存在污染问题,土地已经不适合作物、植物的生长,不能作为耕地资源使用。特别是在采煤过程中,经常出现高酸、高污染的粉煤灰或岩粉悬浮物随矿井水流进入地面,排入地下水,不仅会造成当地地区土壤被污染,也会使地下水资源受到破坏性影响,对动植物的生长不利。因此,必须做好复绿与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同时要在开发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使土地适应植物、绿化、生物的生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确保经济与生态效益达到标准。
2矿山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其现状可分为四个方面。①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破坏了该地区的地下水系统。这通常涉及在矿山地质过程中排除所有地下水。随着水位的下降,当地地质开始衰退,出现了大量的排水漏斗问题,对矿山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②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生坍塌、塌陷、裂缝等地质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采矿活动缺乏标准化、不符合技术要求、小规模采矿作业增加了矿山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导致了各种地质问题,如泥石流、泥石流等。③污水污染了生态环境、土壤和水质。原因可以归结为复杂的地形、矿井地质环上堆积的岩石、雨季雨水多年冲刷造成的地表地质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体状况造成了严重威胁。④地质开采过程中容易发生顶板冒落、瓦斯爆炸、坍塌、突水,造成重大矿井事故。
3矿山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策略
3.1强化灾害监测,健全预警体系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效果显著。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实时动态监测,最终达到了科学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通过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实时观测,可以快速了解和掌握矿山地质的指标环境和结构特征,并动态掌握其变化。例如,地质结构的空间和实际变化可以使控制人员及时了解地质环境与开采之间的关系,并为地质环境的后续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地质灾害监测警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地质环境监测利益相关者应明确各自的监测责任,利用新技术进行环境监测,为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提供必要的依据。②面对一些突发事件,必须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及时监测矿山地表环境的变化。③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综合预警系统的建设要以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系统为基础,不断开展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矿山地质灾害的科学预测和监测有助于快速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效果,也有助于对条件异常的矿产资源进行科学判断、灾害趋势判断、收集灾害信息和数据、开展讨论和整理工作、准确预防地质灾害。
3.2矿山塌陷区域复绿技术
一般矿山在采掘工作的影响下,以前的土壤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地表有塌陷、裂缝等问题,所以复绿的难度会加大。针对这一情况,应注重塌陷部位的复垦处理,采用井下充填技术,对地表不均匀沉降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提出了选择地面矸石作为主要材料,并将其与粉煤灰进行混合,比例控制为1:0.61,以保证填料的充实率、强度、稳定性。之后需要做好钻孔工作,孔径大约50cm,在底部设置一个直径3m、深度50m的储料仓,在里面装上缓冲装置和防止堵塞的基础设施。利用皮带和计量装置,可定时、定量地输送矸石物料,将物料送入直径较大的投料孔内,将物料连续送入井下储料仓。综采工作面应设置充填支架设施,采煤作业与充填作业同步进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塌陷区土地整平效果。此后还要根据规定的标准,在土地上种植灌丛植物、沙棘植物等,固留其中的风蚀物质、凋落物,确保地表土壤改良效果、恢复速度。
3.3避免破坏边坡稳定性
边坡失稳、滑坡等较为多发,属于矿山常见灾害,应该将其作为灾害防治重点内容。在灾害防治阶段,需要重点关注边坡情况,并在此前提下,做好相应防治措施,通过周密保护,避免边坡稳定性破坏,提高矿山工程安全性。与此同时,分析已经发生的灾害,找到边坡失稳发生形变规律,从而有效防治。结合现实可知,边坡的形变,发生都是由上到下,另外可以看到层层剥离,这是边坡失稳发生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在潮湿的雨季,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或者在雨水冲刷后,滑坡可能性将增加。实践表明,边坡灾害的发生,是有规律可循的,主要为顺层滑移。边坡稳定性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外界因素影响较大,例如:降雨、地下水的侵袭、地质结构改变、地震的发生等,还有一部分是由矿山开采爆破行为导致的。基于此,在边坡防治中,可以采取两方面措施:一是执行山区环保措施,对采矿企业进行约束,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指标,强化企业边坡灾害防治意识,帮助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加强边坡失稳区域管理,采取科学爆破;二是进行检查和监督,严禁违规行为发生,针对违规行为,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4矿山地质灾害修复期间具体环保措施
4.1提升人员的专业性
在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中,如果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会导致复绿技术操作不专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不科学,对其长远发展产生制约性影响,因此,在工作中应形成制约性影响,不断增强人员的操作专业化水平,首先,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就应根据具体技术操作标准,合理设定招聘指标,明确每名聘用人员都必须掌握土壤复垦的技能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技术专业知识,可以全面进行矿产土壤恢复和恢复,有效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其次,对于现有的工作人才,也应采用阶段性培训方式,提高工作能力、技术应用技能和技术应用技能。第三,建立健全责任机制和模式,明确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一旦在复绿环节或生态恢复治理环节中发现问题,就要对各负责人进行处罚,提高其技术应用的积极性。
4.2注意遵循基本要点
各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气候特点、环境污染特点等,适应性选择复绿的技术途径、生态恢复治理的技术方法,确保与周边环境能够相互协调。在人为影响下,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领,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使生物链迅速恢复,防止造成后续生态系统稳定性因人为因素影响下降,形成持续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
结束语
综合上述矿区地质灾害的危险点对安全开采构成严重威胁,应给予足够重视。由于采矿业的高风险率,企业应合理实施相应的预防策略,以保证员工和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卢晓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世界有色金属,2019(20):169-170.
[2]李翠.试述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世界有色金属,2019(19):140-141.
[3]尉俊.试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华北自然资源,2019(06):98-99.
[4]赵红宇.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分析[J].科技风,2019
[5]李菲.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J].决策探索(中),2019(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