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疫情当下的中国经济现状
2020年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据统计,自2020年以来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的经济基本呈负增长趋势。虽然中国成为唯一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但在国际贸易上的缩减,在本国旅游业和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上的冲击对于我国经济来说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首先,作为经济出口大国来说,由于疫情的影响我国很多对外订单都被迫取消,国际企业的存货增加,但本国的消费需求有限,则这部分本是对于国际需求而生产的产品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本国国内的需求,由此而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产能过剩,影响了国际企业的经营。另外,由于疫情影响,我国的包括餐饮业,旅游业在内的诸多第三产业也被迫停业,甚至很多第二产业也被迫停工停产,由此导致了我国失业率增加,消费需求出现了萎靡,经济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所以,我国在国内外经济都出现萎靡的状况之下提出了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就目前来看,全球疫情依然是相当严重的,未来国际经济局势难以预测,这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出口,所以作为长期以来比较依赖于进出口对于经济增长拉动的中国而言,就必须在此情况下适当减少经济对于出口的依赖,由而转到疫情已经基本控制的国内消费市场。
(二)中国发展经济内循环之可能
经济内循环的实质就是主要以国内消费市场为依托,增加消费者需求,由需求带动供给,再由供给拉动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周期的良性循环来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值得考究的是,中国是否具备经济内循环的基本条件呢?或者说,中国经济内循环是否有真正意义上拉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之可能呢?
首先,经济内循环必须要依托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国内市场。对于我国来说,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并且,我国的储蓄率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比较高的,虽然近几年的储蓄率有所下降,但是基于传统文化和社会性的原因,储蓄率依然处在比较高的水平,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国内仍然潜在着很大的消费动能。另外一点,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使得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收入是消费的增函数,收入的增加也在不断地拉动我国消费能力的增长。
其次,经济内循环必须要有完备的国内供应链系统。毋庸置疑,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产业链。当然,这得益于中国建国之初西方国家对于新中国的封锁,其恰恰培育了中国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因为,只有产业链完备才可以尽可能独立地供应国内的需求,才有可能形成独立的经济内循环系统。在这次疫情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于疫情防护物品的供应,我国可以在短时间内调配各种资源,从原材料到成品基本上可以自主化完成,这就得益于我国完备的产业链。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却在防护用品的供应商屡次出现问题。
所以,在供和求上我国都具备其经济内循环的基本条件,并且可以很好地相互配合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经济内循环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经济内循环的第一要以就是要拉动消费需求。前文已经提及我国的储蓄率水平较高,言外之意就是我国的消费意愿仍然不太高涨。此现象的存在源于历史性和社会性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历史性因素,也就是传统节俭文化对于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中国尤其是老年人的很多人都在文化意识上并没有很强的超前消费或者是过度消费的意愿,甚至还有可能发生滞后消费的现象。第二就是社会性因素,也就是基于当下社会性保障的不够完善,使得很多人存有“以防万一”的观念而不敢花钱。比如现在的房价问题,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等,都在影响着消费观念的转变。所以,我国应当鼓励居民形成积极正确的消费意识,并且不断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使居民敢花钱,愿花钱。
其次,我国在拥有完备的产业链的基础上应当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科技含量,加大高端产业的投入与研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不仅对商品的多元化要求增加,并且对于商品的附加值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毋庸置疑,我国在很多尖端科技领域和西方发达国家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也就迫使我国在核心科技领域不得不依赖于西方发达国家,由此会阻碍我国经济内循环的发展之路。所以我国应当实现“桉树经济”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在核心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不断打造民族品牌,从而弱化对于国外品牌的依赖。
最后,我国应当不断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禁止以互联网巨头为主的科技垄断。应当积极鼓励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多元化发展而非电商模式的标准化商品模式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激活国内产品供给,从而拉动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四)结语
疫情当下,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率先实现疫情基本控制的中国在未来国际经济难以预测的情况之下实行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显然是明智之举。并且,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发展经济内循环的优越性。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应当转变居民消费观念,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增加更多元化,更智能化的商品供给才能更持久更健康地发展经济内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志彪.《经济发展战略转换的基础》(2020.11).《北京日报》
【2】王在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干部行为》(2020.11).人民论坛
【3】黄奇帆.《“内循环”经济的实质与未来》(2020.10).《中国服饰》
【4】徐文欣.《以法护航“内循环经济”》(2020.09).《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