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矿井水害是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灾害之一,经常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金属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是影响矿井防治水工作的重要因素。开展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和充水因素的分析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水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金属矿井水文地质特征
金属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是指与地下水相关的地质条件和特点,对矿井的防治水工作和生产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下面将从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方向、地下水水质、含水层等方面对金属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分析。
1.1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是指地下水位于地下埋深的高度。金属矿井的矿体埋深通常较大,大多属于隐伏型矿体,尤其在长江中下游矿床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位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地质结构稳定性和生产安全。高地下水位会增加矿井的充水风险,顶水作业,危险性极高,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容易导致水灾事故的发生。因此,控制地下水位是金属矿井防治水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1.2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方向
地下水流动速度和方向是金属矿井水文地质特征中的重要参数。地下水流动的速度和方向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充水情况和水位变化。地下水流动速度较快的地区,说明地下水循环较快,补给较充分,矿井更容易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增加了透水的风险。地下水流动方向的变化也会导致矿井水位的变化,矿井如在地下水下游,将接受更加充足的水量补给,导致矿井水患风险增大。
1.3地下水质
地下水质是指地下水中溶解物质的组成和含量。金属矿井周围的地下水质通常受到矿石中的矿物和化学物质的影响。地下水中可能含有金属离子、硫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同时,当地下水中含有溶入的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时,也会对可溶岩具有侵蚀性,长期在这种酸性水的侵蚀下,可溶岩形成溶洞,构成导水通道,形成水患风险。由此可见,地下水质对矿井的防治水工作和生产安全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地下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4含水层
含水层是指地下岩石或土壤中储存和流动地下水的地层。大多金属矿井周围的含水层,接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其含水性通常较为丰富。矿井在生产开拓和掘进过程中,易揭露含水层,造成涌水,排水能力不足的矿山甚至导致淹井。含水层的特性包括含水层厚度、富水程度、渗透性和裂隙发育程度等。厚度大、富水性强、裂隙发育、渗透性强、补给充分的含水层会增加矿井的透水风险。因此,在设计和施工矿井时需要充分考虑含水层的特性。
2金属矿井水文地质充水因素
金属矿井的水文地质充水因素是指影响矿井充水的各种因素。调查和分析这些充水因素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水措施以及保障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方面对金属矿井水文地质充水因素进行详细论述。
2.1大气降水
大气降水是金属矿井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降雨量的大小和分布会直接影响矿井的水量和水位。降雨量较大的地区,矿井更容易受到地表径流和渗漏水的影响,增加了透水的风险。此外,降雨量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也会导致矿井水位的波动,对矿井的稳定性产生影响。洪水期,大量降水集积矿区,沿地表塌陷、裂缝等倒灌井下,或者地表矿井井口过低,洪水下灌,也是矿井的重大风险之一。
2.2地表水
地表水是也金属矿井充水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金属矿山地表存在着河流湖泊等大型水体时,这些水体通过第四系含水层补给到矿井含水层,形成充水因素。矿山企业在采矿过程中,若未按设计保留隔水矿柱或者破坏隔水矿柱,不按设计开采或者补规范开采,破坏隔水层,直接沟通了地表水体,风险极大,可能会导致淹井。
2.3地下水
地下水是金属矿井充水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地下含水层之间,如果存在水力通道,保持水力联系,就会相互补给,构成矿井含水层充水因素。采矿活动会改变地下水流动的路径和速度,进而影响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采矿活动疏干排水,导致矿区地下水水位下降形成降落漏斗,矿井周边含水层地下水向矿井含水层流动,补给矿井含水层流动,形成局部汇流中心。另外,地下水位的升降也直接影响矿井的水灾风险程度,当地下水位升高时,会增加矿井透水的可能性;而当地下水位下降到金属矿体以下时,矿井的透水风险相对较低。此外,采采掘作业形成的巷道也可能沟通没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导致地下水水流补给方向发生变化,构成了人为水力通道,增加矿山防治水的难度。因此,在采矿活动中需要合理设计和施工矿井,采取相应的防治水措施,加强对矿井地下水水位的监测,有效应对地下水的对矿井的威胁。
3矿井防治水措施
金属矿井透水淹井,危害大。为了保障矿井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下面将从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两个方面对金属矿井的防治水水措施进行详细论述。
3.1预防措施
(1)在开采前先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开采技术条件,确定能否开采以及需要采取的系统性措施。(2)建立地下水位、水压等参数的监测系统,监测矿区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预报,及时发现并预警矿井透水风险,提前采取防治措施。(3)加高加固地表井口,矿山地表各井口标高要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1米以上。(4)地表围堤筑坝,修筑排水沟,建设排水泵站,有效堵截外围水涌入。(5)加强对地表变形的监测,对变形严重处及时治理。(6)严格按照开采设计方案开采,避免对防水矿柱的破坏。(7)加强矿井巷道内排水设施的修建,将矿坑涌水疏排至水仓。(8)加强矿井排水、井下涌水点和地下水位的观测,实时掌握排水量、涌水点流量及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9)井下采取物探、钻探相结合的探水方法,做好探放水工作。(10)通过注浆、灌浆和封堵剂填充等方法,对矿井中的渗漏点和裂缝补封堵漏,阻止水体的进入矿井。(11)加强对井下施工作业面的观察,如发现冒汗、滴水、掉块等异常现象时,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12)定期对矿井的排水设备、封堵措施和监测系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2应急措施
(1)认真落实防治水技术规范,制定矿井水害应急预案,每年雨季前进行透水演练,增强应急响应能力。(2)井下一旦发生透水事故,立即组织人员撤离和转移,并进行紧急排水和封堵措施,以减小透水事故的影响。
(3)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抢险泵、应急封堵材料、医疗保障物资等,确保在透水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调动相关设备和物资进行抢险和救援。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对于矿井防治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水文地质特征的研究和充水因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和评估矿井的水害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水措施。这对于保障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杜亚仙.浅析矿井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因素[J].中国井矿盐,2022,53(01):27-29+38.
[2]郭丽娟.浅谈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及防治水工作建议[J].华北自然资源,2021(02):18-20.
[3]张新.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及涌水量估算[J].能源与节能,2020(08):22-23.
[4]丁爱红,韩辉.矿井开采后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防治技术研究[J].能源与环保,2020,42(10):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