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影响着学生群体的思想发展。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让中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也为了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中学教师要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意识;还要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因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谈教学管理中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方法,以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在中学德育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可以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三观
中学的学习,除了要提升学生的成绩,还要在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对于中学生来说,学校学习的几年是他们道德品格和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传统文化对中学班级学习和管理的优秀渗透,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还能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三观,这些都是因为传统文化教学具有深刻的德育教育意义[1]。
2.发现传统文化的足迹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学生获取外部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风险也越来越大。如果传统文化教育不到位,会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还容易因为一些不良信息而产生消极思想,从而影响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在中学的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中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材、课外读物来渗透优秀文化,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养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并深知年轻人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2]。
3.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意识
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在中学教学和管理中引入传统文化内容是大势所趋。学校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阵地,因此中学教学和班级管理都应与传统文化充分结合。但是,有一些职业学校偏重技能教育怠慢文化教育,也忽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一个民族只有充分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将其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才能顺应当代发展的潮流。在中学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先传后承,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生活的新内容相结合,牢记礼、义、忠、孝、仁,站在历史的对岸,要明白我们身上承担的古韵国粹传承的责任。
二、传统教育背景下传统文化德育遇到的困难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教育,不仅是新时代教育的需要,也符合中学素质教育的需求。然而,目前的中学教材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这就造成了中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传统文化与他们的联系,难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水平,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家长和老师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只注重中学生的成绩,这使得学校逐渐不重视传统文化教学,中学教学总体都在为考试服务;一些中学教师教育观念和方法陈旧,课程枯燥乏味,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同时,大多数中学教师过分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完全忽视了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根本无法实现传统文化和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文化教学无法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也难以提升中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德育教学管理策略
1.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理念
教育的主要作用在于培训和教育学生,从古至今,这是一个造福社会的工程。学科教学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文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自由、个性已成为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的主要标志[3]。但是,对物质财富和名人的追寻容易导致中学生迷失自我,在这种情况下,中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放远教学目标,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管理和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思想,确保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中学课本里的一些寓言、名言警句、诗词和课文等,都是展开中学班级传统文化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的良好素材,班级可以开展读书会,让学生学习孔孟的“仁义”,了解诗词里的万里河山和爱国情怀,感知某些课文和寓言里的人生哲理。这些都对培养学生践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中学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类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著作时,还要让学生深度理解古人的思想与智慧,从中挖掘适用于现代的理念,做到古今融合。
2.教师要转变教学和管理方式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文化,用今天的眼光看,它仍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让我们在中学教学里牢记忠孝悌仁,培养梅兰竹菊的君子风骨,做顶天立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学生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推动班级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在教学中将现代思维和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民族、大众的卓越品质,让学生了解文化传承、交流和创新的重要性。古诗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其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值得学生进行深入的内涵研究[4]。
3.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意义
为了让中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例如,促进校园文化社团建设,比如文学社、汉文化社、书法社、合唱社等,通过广泛开展各种社团艺术活动,起到校园示范作用,让同学们在观赏中得到高雅的艺术熏陶。例如汉文化社,他们希望河清海晏,国泰民安,岁岁丰收,稻谷飘香,与君同袍,以梦为裳。在这里它是一次古今文化的碰撞,让传承的信仰在学生的血脉中流淌,社团引领身边的学生披上一袭华裳,与古人共享一片月光,在熏陶学生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合唱社还可以通过举办革命历史歌曲合唱比赛、校园民族歌曲快闪活动来感染、教育学生,使学生的思想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来说,在教学管理中引入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要自觉担负起实施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重要责任,积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将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志杰.学校传统文化德育化实施策略[J].新课程·上旬,2021(38):229.
[2]王丹.中国传统文化德育价值刍议[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9(5):7-10.
[3]马美群.浅谈中学教学管理中融入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策略[J].软件(电子版),2019(10):98.
[4]张俊峰.隐性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德育功用的思考[J].传承,2018(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