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高校青年核工业精神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思考
刘金涛1 许吴强2 杨书军2 谭嘉豪2 唐瑞熙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刘金涛1 许吴强2 杨书军2 谭嘉豪2 唐瑞熙2,. 新时代下高校青年核工业精神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思考[J]. 核工业与技术,2023.5. DOI:10.12721/ccn.2023.157443.
摘要:
以核工业精神重构新时代下中国青年远航之船锚,以核工业建设前辈精神为新青年生命底色,培养中国青年爱国情怀,鼓舞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当代学生缺少对于核工业建设记忆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理解,导致了其对于多种核工业建设精神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深入探究其背后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核工业精神融合育人
DOI:10.12721/ccn.2023.157443
基金资助:

1.引述

我国核工业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从无到有发展壮大起来。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两次艰苦创业,成功研制了原子弹、氢弹、核潜艇,改写了中国大陆没有核电的历史,建立了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发展了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三大产业,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的建设历史,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凝练出了“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工业精神。但由于核工业精神的建设地区位于中西部,基于核工业建设企业的保密性,很多故事与前辈经历都没有获得较好的宣传,甚至是已经完全被遗忘。新时代实现新目标创造新辉煌需要新精神,步入新时代核工业迎来了“两弹一艇”以来,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2. 核工业精神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2.1学生缺乏沉浸式核工业建设记忆体验机会

如今当代学生缺少对于核工业建设记忆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的理解,导致了其对于多种核工业建设精神在缺失与传承之间产生矛盾。归根结底还是学生缺少沉浸式体验核工业建设记忆的机会,形成背后的感人经历。只有我们在了解其伟大内核之后,我们才有前进的动力。立足于中国科技城——绵阳,对我们学习了解其精神内核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加具有优势。

2.2青年缺失核工业精神学习内驱动力

缺少内驱力的青年,就好比一辆汽车,没了发动机,或没了汽油,只能由外力推着往前走。对于我们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更具有创新的能力和精神,具有创新的能力和精神,就势必要求我们学习优秀的核工业精神,所谓固本创新,正是要我们在创新之前深刻了解其伟大的精神内核,这是我们创新的动力。

2.3核工业精神缺少学校教育传播资源

核工业精神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才能更好的传播,只有首先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生活环境,但目前很多学校对于核工业精神的相关教育不是十分明显,其原因之一就是不具备充足的核工业相关资源。这就需要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巩固这些“中坚力量”,通过学校向学生们开展核工业建设记忆活动,发挥学校的能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核工业精神。

3.融合育人

3.1重拾革命精神,唤醒奋发斗志

借助当地红色资源文化,重拾核工业革命经典事迹,发扬核工业精神,以核工业建设之路重构新时代中国青年理想信念,以核工业精神重绘青年生命底色,扭转当今青年理想信念动摇、创业精神薄弱、集体意识欠缺、个人主义至上现状,解决当代青年思想滑坡问题。培养中国青年爱国情怀,鼓舞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中国青年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中国青年在时代中奋斗拼搏;弘扬中国青年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青年在时代浪潮中与祖国共进。进一步赓续红色血脉,坚定制度自信,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

3.2重构社会记忆,彰显大国自信

讲好核工业建设和核工业建设者的故事,推动核工业精神重焕光彩,打破区域掣肘,重构社会记忆,将珍贵的遗产及精神普惠后世,破除历史虚无主义,发挥核工业建设真正价值,从而凸显文化自信、科技自信,寻找大国立足根本。推动核工业精神内核的提取与传承,推动年轻一代主动认知本土价值,提升文化认同,增强民众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

3.3育人方法

(1)通过文献和实地调研展开大量基础调查

采用文献研究法及实证调研法。在调研开展前期重点阅读思想道德教育学名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红色基因的相关论述。搜集核工业建设的相关报道等,查阅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红色基因传承、核工业精神传承的相关学术论文成果。围绕学校红色文化教育管理实施开展情况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展开问卷调查与访谈,寻找以学校为载体加强核工业红色基因教育管理的路径、方法。

(2)旧瓶装新酒:设立“四全育人”宣传路径

在原有“三全育人”的基础上,新增“全年龄”育人路径,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角度、全年龄四全育人基本路线。通过对青年多角度、全过程、全方位乃至全年龄的宣传教育,挖掘核工业故事,重拾核工业精神,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分类设置核工业红色基因教育的目标要求,紧贴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有计划地融入核工业红色文化元素,不断增强对核工业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推动核工业红色教育贯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民教育全过程,使核工业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核工业精神成为和长征精神一样家喻户晓的精神,植根于每个人心中。

(3)构建网络媒体宣传和学生志愿宣讲双导向

以学生志愿宣讲及网络媒体宣传作为主要路径,融会贯通核工业故事,通过线下宣讲和线上传播,最大化拓展核工业建设传播渠道,打破核工业建设区域掣肘,唤醒核工业精神“活”的灵魂。

4.结束语

核工业精神的薪火传承至今,新时代的年轻一辈定要虔诚接好,在各个不同的岗位用实际行动发扬,让核工业精神永相传。本调研以核工业精神重构新时代下中国青启航之船锚,以核工业建设前辈精神为新青年生命底色,培养中国青年爱国情怀,鼓舞中国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与双创教育结合,培养中国青年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中国青年在时代中奋进;培养中国青年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的新青年不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做时代浪潮中共进的同志。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