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现代的民间剪纸商品应该将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创造出具有差异的制作情景,引导观众去理解其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俗,从而将创新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
一、民间剪纸的发展历史
“剪纸”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岑安卿的《栲栳山人集》中,其中有一首诗叫《剪纸惜花春起早图》,但是,在纸张被创造之前,这种与剪纸有关的美术行为,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在兽皮、贝壳等材质上钻洞,这就是人类的开始,体现了人类对空间的原始认知。自殷商以来,已有在皮革、玉石等物上刻、切等行为的记载。《史记·晋世家》中关于“剪桐封弟”的故事,更有关于西周剪纸的属性的记载。迄今为止,在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吐鲁番市,出土了一座南北朝时代的坟墓。正是因为在这一阶段,造纸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使得造纸成本低廉、易于取得,才使得民间的剪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隋唐时代,为配合祭拜鬼神的民间活动,剪纸大多是旗面类的,带有几分神秘感和信仰的功利意味。宋元剪纸的运用领域较以前更为广阔,如窗花、礼花、喜花等,这些都使得剪纸的内容和形态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使得民间剪纸变得更为综合。到了明、清两代,更广泛地运用到了剪纸上,如灯花,折扇,字画等。到了近代,人们在艺术上表现出更多的感情色彩,在艺术上已不再只限于祈愿鬼神,同时也起到了美化环境的功能,美学上与实用性上都有所加强。
二、民间剪纸的艺术社会学分析
1.艺术社会学相关概述
19世纪初期,美术社会学开始出现,在它的发展历程中,经过了两次转型,大致可以划分成三种不同的理论研究范式:一种是传统的美术社会学,它将重点放在了美术与社会的关系上,与此有关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对美术自身的批评上,它所涵盖的问题包括美术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以及美术社会学的范围和边界。第二类,伴随着学术的发展,出现了艺术社会学的“经验转向”,它提倡客观真实地描述艺术,把艺术当作各种社会现象进行考察,把人的问题当作社会的根本问题,把焦点从“物”转移到“人”本身,趋向于社会学,却缺乏艺术特有的影子;第三个范式,也就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艺术社会学”,它将这两个范式融为一体,将艺术的社会背景要素,回归到艺术本身,让人们更加重视审美与感情的价值,艺术的研究,也是基于社会的分析,从更具体的社会学视角,对艺术的形式、风格、审美理念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2.民间剪纸的艺术呈现
第一,题材与构图。其主题多为丰富多彩的生活及各地不同的民俗,表现出艺术家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及对世界的独特感受。但是,即便是在创作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直接对其进行复制或模拟,他们会遵循抽象处理、夸张省略的创作手法,并以自身的情感、审美和习惯等为基础,对具象事物展开简化、修饰和改造,从而赋予整体图像新含义和新意义。因为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所以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没有太多的约束,完全是以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把自己所理解、所感知到的东西与自己所想像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对自己的精神感受性和表达的自由性进行了重点关注。在形式上,不追求外形上的相似,而追求内在的神像,表现出一种幼稚质朴的风貌。
第二,色彩与线条。色彩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它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很大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因为纸张材料和工艺的限制,剪纸在对颜色的处理上,要遵守的是“少而精得”的原则,所以它可以直接使用一些具有强烈鲜艳效果的原色,纯度高、浓烈厚重的原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民俗特征的审美需要,也更能将民间剪纸艺人淳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表现出来。在剪纸中,颜色的搭配与民间美术中的颜色搭配大体上是一致的,它注重运用有限的高纯度的颜色进行对比性的搭配,从而让整体的作品呈现出明快的色彩,和谐的效果。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也会因应自己的情感或构图的要求,对一些颜色进行变化,使其表现出一种更自然、更生动、更富有感情的特点。在剪纸作品中,颜色还会以一种联系观念的方式呈现出来,也就是颜色具有象征性,比如,红色具有强烈的吉祥欢乐象征色彩,黄色代表辉煌富贵等等,它们既可以触及灵魂,又可以表达审美观念与文化信仰。
第三,寓意与意境。民俗剪纸是一种象征,它不但潜藏着精巧的创作理念,更是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内涵,深邃细腻的意境,令人心有所感,心有所感。它的符号意义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生殖的崇拜。在原生态环境下,凶吉祸福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人类习惯性地赋予具有特殊含义的东西以形象呈现,并通过主观意识来传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从而逐步发展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态。例如,在苗族的剪纸中经常有蝴蝶图案,这是由于苗族民间有一个神话,那就是“母亲是一切生物的祖先”;再比如陕西剪纸上的抓发人偶,寄予了人类生育和繁殖的希望。民俗中的寓意和象征,多采用“谐音取义”和“寓意联想”的手法来表现。
3.民间剪纸的艺术社会学研究角度
从艺术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虽然艺术家的创作是个人主观意识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也具有社会因素,借助“场”这一物理理论,布尔迪厄把艺术看作是一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受到自己的规律的限制,又受到社会其它规律的限制。艺术暗含着一种社会讯息,它反映了社会。现在还在进行剪纸创作的,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剪纸,喜欢地方文化,是一种继承。把剪纸当作一种艺术的象征物,用它来表达民间的文化,用它来塑造中国的各种造型,构图,寓意,这些都是民间的剪纸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所以,在对民俗剪纸进行文化社会学视野下的考察时,既要掌握民俗文化的共同点,又要注意各地区的差异。
结语
对民俗剪纸的基本元素进行提炼、融合后,进行抽象、形象的加工,以崭新的形象展现、传播于全球,将优秀的民间艺术纳入全球的文化大背景,从而实现对民俗的更加创新、动态的保护与继承。
参考文献:
[1]鲍家虎.剪纸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7.
[2]汪雪.中国民间剪纸美学初探[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
翟玥然,东北师大附中国际课程中心学生,2006年7月出生,女,汉族,吉林长春人,高中在读。研究方向:教育与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