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研究
张奋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张奋军,.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2022.4. DOI:10.12721/ccn.2022.159144.
摘要:
研究和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均采用病原微生物的检验方式。比较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后的致病菌分布情况。结果: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阳性检出率为91.67%,其中埃希菌占据49.09%、志贺菌占据23.63%、变形杆菌占据21.81%、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占据3.63%、类志贺邻单胞菌占据1.81%。结论:引发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常见的有埃希菌、志贺菌、变形杆菌等,在儿童细菌性腹泻的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检验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便于从根本上降低儿童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保证患儿能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研究
DOI:10.12721/ccn.2022.159144
基金资助:

儿童细菌性腹泻已成为临床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本病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致病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综合征[1]。儿童大便性状改变和儿童大便次数增多是儿童细菌性腹泻最主要的特点,细菌性感染为小儿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儿童这种病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影响儿童的正常成长和发展[2]。通过检查儿童粪便,能把儿童腹泻原因精准找到,为制定儿童临床预防方案提供参考;应用抗生素是临床治疗感染性腹泻疾病中应用最多的方式之一,在临床上严谨、合理地应用抗生素,有利于控制感染性腹泻疾病,当前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也随之增多,加快了各种致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这又给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3]。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重点对小儿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进行了研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年4月~2022年4月收治的60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其中男性患儿32例,女性患儿28例,年龄为1~7岁,平均年龄为(4.18±1.35)岁,均采用病原微生物培养的检验方式。

纳入标准:60例患儿均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加以及发病危急等情况;同时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和脱水等症状;全部患儿均满足《国家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对于细菌性腹泻的相关规范;全部患儿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且能够配合实践研究。

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的患儿;重要器官患有恶疾的患儿;因为病毒因素致使腹泻的患儿;错误饮食习惯引发腹泻的患儿;物理原因造成腹泻的患儿。

方法

样本采集主要方法:方法1用无菌棉拭子收集60例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将其中一支有标本成分棉签置入C-B运输培养基,2小时内送检;方法2用无菌粪便采样杯收集5g儿童的脓血性或者粘液性粪便,2小时内送检。病原菌检测的方法及程序: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给的《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先对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并镜检,然后将合格标本接种于血琼脂平皿、麦康凯琼脂平皿及SS琼脂平皿进行肠道病原菌的常规分离培养,以37摄氏度下进行20小时培养为基础,对各平皿上培养出的可疑菌落进行检测,根据血清凝集试验和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的检验结果,对病原菌进行归类处理。

观察指标

比较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后的致病菌分布情况。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行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来表示,行X2检验,当P小于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检出率

在60例患儿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中,有55例检验出阳性,其阳性检出率为91.67%。

2.2 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后的致病菌分布情况对比

表1 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后的致病菌分布情况的比较(n,%)1.png3讨论

细菌性腹泻是一种因为多种细菌所导致的的肠道系统传染性疾病,划归为我国传统疾病中的丙类传染病,细菌性腹泻具有全球性的特点,最容易引发的是胃肠道症状,症状严重的患者具有致死的风险性。常见的细菌有志贺菌属和大肠杆菌等。细菌性腹泻通常有恶心、呕吐现象或粪便中带有黏液脓血的临床表现[4]。如孩子的症状比较轻微,治疗过程中喝奶量需相应减少,换成淡盐水、米汤。如症状较重,腹泻的症状很难减轻,并且伴随呕吐,需禁食18~24小时,当症状减轻时,逐渐恢复进食。此外,对轻度脱水或者呕吐并不严重的儿童,可口服淡盐水,也可静脉补液,改善身体新陈代谢,有利于身体状况康复[5]

此次病原微生物检验的结果表明,引起小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埃希菌,志贺菌,变形杆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类志贺邻单胞菌等,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09%、23.63%、21.81%、3.63%、1.81%。埃希菌属是一类兼性厌氧菌,无论有氧或无氧条件下均可存活,水中能生存几个星期到几个月,冰箱里可以存活很久,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还有蟑螂埃希菌,弗格森埃希菌、赫尔曼埃希菌、伤口的埃希菌、艾伯特埃希菌等。大肠埃希菌为临床上最为多见的一种埃希菌,主要导致肠道内感染及肠道外感染,肠道内发生大肠埃希菌肠炎,临床表现有腹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肠道以外的有创伤感染,尿道感染,菌血症,胸膜感染,肠炎,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内生性肉芽肿等,可通过吃或者接触受污染食品、水或者排泄物引起感染,临床症状与其所感染大肠埃希菌亚种有关,肠毒素型大肠艾希菌在发展中国家引起儿童腹泻,导致恶心、腹痛、低热以及急性发作的类似于轻型霍乱的大量水样腹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婴幼儿感染,导致发热、呕吐、大量水泻,便中含粘液但无血液;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引起的肠炎类似于志贺菌,能直接侵犯肠粘膜,在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并破会上皮细胞,引起像志贺菌一样的肠炎症状如发热、腹痛、水泻,出现粘液脓血便;肠出血型大肠艾希菌多为水源性或食源性感染,由加热不充分的牛肉引起,可引起无症状感染、轻度腹泻或腹泻,从无血便发展至血便,并有腹痛,便中白细胞少见,无明显发热。其中,O157:H7血清型占肠道分离的第二位或第三位,成人往往自愈,由O157:H7引起的腹泻2%-7%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出现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急性肾衰竭,O157:H7血清型在4岁以下患儿中,可引起急性肾衰竭,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的死亡率为3%-10%,出现严重或慢性肾、心、神经系统并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30%。蟑螂埃希菌大多和动物相关,通常不使人发病。艾伯特埃希菌可以导致胃肠道疾病,常以腹泻,呕吐,发热,腹胀为主要症状。弗格森埃希菌为动物及人体内不常见的病原菌,与大肠埃希菌有密切关系,弗格森埃希菌能导致人畜的创伤感染,尿道感染和菌血症、腹泻及胸膜感染的症状,是一种重要病原菌。人类感染大肠埃希菌后通常可引起大肠埃希菌肠炎而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发烧,通常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1周后即可治愈,有些患者可有脱水现象、溶血尿毒综合征及其他更严重后果[6]。志贺菌属分4个血清群,A群为痢疾志贺菌,B群为福氏志贺菌,C群为鲍特志贺菌,D群为宋内志贺菌,在粪便中分布较多,抵抗力弱,几小时后就会死,但在污染物品及水果蔬菜的表面上,能生存10~20天,有传染性,多经消化道传播而感染,临床症状通常以发热,腹痛,腹泻,排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或者中毒性脑病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如不及时处理,将危及生命安全,复发会慢性化,造成营养不良,贫血。[7]。志贺菌感染可见于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然而学龄前儿童及青壮年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发病率较高。志贺菌的感染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经济特别不发达、医疗条件较差,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的国家或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别的国家或者地区[8]。变形杆菌属的细菌为一大群具有类似生物学性状的革兰阴性杆菌,通常有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之分,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为主、水样便等伴发热症状,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人群一般普遍易感,有基础疾病或者免疫力低下者,有更大的感染风险,症状通常也较严重。以奇异变形杆菌为主、常见普通变形杆菌、产黏变形杆菌、潘式变形杆菌等菌种,以带菌食物、生物制品为主要传染源,人往往是经口食入了细菌污染过的食品而染病,以食物中毒为主,患者有腹痛和腹泻,症状较重者可出现脱水现象[9]。变形杆菌也能引起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尿路结石的形成也与其相关,还可导致皮肤感染、菌血症、耳及乳突窦,眼部感染等、腹膜炎等。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假结核耶尔森菌中的一种,归属于食源性感染的范畴内,通常临床症状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等。但是因为该症状不够典型,具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出现诊断失误等问题,进而给后续的治疗造成影响,引发肠外多种自身免疫性并发症,比如关节炎、虹膜炎、间质性肾炎等等,病情严重,久久不愈,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它可以在冷藏温度下繁衍和生长,是少数能够耐低温的菌种。该菌一般寄居在动物体内,比如猪、鼠、家畜等,利用污染食物,比如猪肉,鸡肉等,和水混合经过粪便或口等路径给人类带来感染,亦或是因为人接触到染疫动物而感染。该菌不仅容易引起胃肠道症状,还会给患者的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结缔组织等部位造成损害,甚至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败血症,具有较大的死亡风险。另外,这一病菌还是非常典型的食源性致病菌,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该其归纳到进出口食品常规检测项目之中。临床医生在诊断胃肠道疾病时,通常不会考虑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检验人员也经常忽略这一诊断,进而导致诊断缺乏精细度。因为诊断不及时,加大了误诊的发生率,大部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患者都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由此导致感染慢性病,同时还会并发各种其他疾病,部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还会被视为阑尾炎。类志贺邻单胞菌是广泛分布在淡水环境中的细菌,被认为是食物中毒和腹泻的新病原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在水、鱼类、多种哺乳动物及人类肠道中发现,能引起人的腹泻,是一种重要的肠道致病菌,此菌可引起食物中毒。患者症状以腹痛、腹泻为主,大多数腹泻病人为水样便,部分病人发热达37.2~38.5℃,经抗生素治疗后2~3小时能够痊愈。此次病原菌检测显示,最易引起细菌性腹泻病菌为埃希菌和志贺菌,只有清楚了这两种病菌各自的特点和发病条件,以便后续治疗及防治时采取有针对性措施。总体来说,细菌性腹泻儿童使用病原菌的微生物检验,依据检验结果进行对症处理,极大地有助于提高疗效,并利于患儿预后和后期成长发育。所以落实病原菌检验至关重要,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敏,刘晓宇.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的效果及价值[J].名医,2021,(3):21-23.

[2]张霜.病原微生物检验在诊断儿童细菌性腹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8):1018-1020.

[3]肖凌云,魏晓杰.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的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6):104-105.

[4]何义,张颖.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J].中国农村卫生,2021,13(6):15-16.

[5]王娟.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35):47-48.

[6]笪力,蔡峥,陈蔚.病原微生物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腹泻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22):3336-3338.

[7]曲识.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9):2758-2759.

[8]李盛勇,周方明.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0,4(12):88-89.

[9]劳远司,梁盛,滕高彬.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1):197-198.

[10]汤水君,谭晓宇.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价值[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6):99-100.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