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属于呼吸道持续性气流受限所导致的一种呼吸内科疾病类型,常见症状在于胸闷、呼吸困难、咳痰和慢性咳嗽等,且多种症状的联合影响也会增加患者的不良情绪风险。西医药物与对症护理联合方案是临床上应用率相对较高的慢阻肺治疗方法,但常规治疗效果不显著。研究证实,中医辨识护理联合温针灸是一种可以产生积极影响的慢阻肺治疗方案,本研究就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之间入院的80例慢阻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中医辨识护理联合温针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进行了论述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1年1月-2022年12月这个时间段作为病例资料收集的基础,在期间入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抽取80例为研究对象,参照均等原则以每组40例的标准进行对照组与观察组划分,其中,对照组男:女22:18例,年龄范围48-77岁,均值为(62.23±11.12)岁,病程范围2个月-4年,均值为(2.14±0.81)年,观察组男:女23:17例,年龄范围45-75岁,均值为(62.15±11.24)岁,病程范围3个月-3年,均值为(2.18±0.79)年,病例资料和检查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研究方案,具体操作:第一,结合患者认知能力、文化水平和性格特征,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提高日常睡眠质量,严格戒烟酒。第二,加强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自身感受,结合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使其充分认知疾病相关知识,提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第三,结合化妆情况给予吸入抗胆碱药物治疗,若临床症状逐步改善,可以适当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从而降低疾病急性加重发生频率,提升生活质量。
中医辨识护理联合温针灸治疗为观察组研究方案,具体操作:第一,中医辨识护理。风寒束肺型患者需告知其加强病房环境管理,避免湿寒环境的影响,在温度适宜且晴朗的天气可鼓励患者适当开展户外活动,避免饮食过冷所致的病情持续加重,日常饮食中可加入辛温发散的食物;痰瘀互结型患者日常以坐立位为主,睡眠期间需保持侧卧位,一旦出现咳痰障碍问题,需协助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日常需保证病房或是生活环境干燥清洁,日常定时通风,三餐以清淡的食物为主;水气凌心型患者需对其水钠摄入进行严格控制,睡眠期间保持半坐卧位,对于合并下肢水肿的患者需将下肢抬高以改善气血运行状态,三餐增加生姜粥或白术粥等食物。第二,温针灸治疗。选择定喘、足三里、膏肓、膻中、肺俞、肾俞、风门以及列缺、尺泽、丰隆、血海等穴位开展治疗,常规消毒后,选择2.0寸的毫针针刺穴位皮肤,得气后留针,在针末端点燃艾绒,与皮肤之间保持2.5cm的距离,停留3min后,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每次治疗20min,每天1次,每周5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1)中医证候积分。结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化程序与方法,对不同组别受访者的治疗前后各时点,胸闷、呼吸困难、咳痰、慢性咳嗽等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评分研究,得分与症状严重程度为正相关关系。
(2)生活质量评分。结合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的标准化程序与方法,对不同组别受访者的治疗前后各时点,疾病认知度、睡眠情况、饮食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总分进行评分研究,得分与生活质量为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期间工作人员参考SPSS22.0软件中的统计学工具以及Excel表格等相关方法,整理和分析各个研究数据资料,结合数据类型差异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法,从而判断分析不同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 结果
2.1 不同组别各时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来看,针对性护理方案应用前,不同组别受访者的胸闷、呼吸困难、咳痰、慢性咳嗽等积分结果差别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都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组别各时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x̄±s]
2.2 不同组别各时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生活质量评分分析来看,针对性护理方案应用前,不同组别受访者的疾病认知度、睡眠情况、饮食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总分差别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结果都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组别各时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x̄±s]
3 讨论
中医学领域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喘证”、“肺胀”等范畴,中医学论著《灵枢·胀论》[1]中对该疾病做了如下描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从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来看,这一疾病可以分为风寒束肺、痰瘀互结、水气凌心等不同证型,因而需要不同证型患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风寒束肺型患者的主要护理原则在于散寒、平喘,痰瘀互结型患者的主要护理原则在于健脾、祛痰[2],水气凌心型患者的主要护理原则在于温阳、泻肺,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实施相应的治疗与护理方案,对于患者各项疾病症状的控制效果较好,也有利于其肺功能的改善与恢复[3]。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是中医学针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温针灸属于一种应用率比较高的中医治疗方法,本研究选择具有通温肺脾作用的穴位实施加温与针灸联合治疗,对于患者肺部痰液可以产生温化的作用,进而强化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康复能力,巩固疾病的效果,对于症状的改善和控制作用显著,有利于疾病复发率的降低。同时,中医辨证护理联合温针灸方案可以产生表里共治的效果,有利于肺功能的改善。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行中医辨识护理联合温针灸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各项中医证候,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明航,毕丽婵,殷露艳,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早期识别工具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0):2216-2219.
[2]閤琴.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9,16(16):152-154.
[3]徐征华,田丽,宫玺.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的 Meta 分析[J].护理研究,2021,35(6):100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