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往往因为精力和时间的囿限,作业内容缺少对学生的分析,作业内容大多采取“一刀切”,忽略了“主体地位者”的基础能力、爱好水平等的差异。在作业形式上以书面作业为主,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实践动手的训练、学习能力的提升。在评价和反馈时,因为庞大的作业批改量,作业批改不细致,评价方式单一,缺少针对指导性。这些都导致作业质量高耗低效的现象。那么教师在作业管理时应该秉承怎样的设计原则呢?
一、分层布置原则
作为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必须对学生个体做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素养能力存在着内在差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要对学情作充分的分析,有针对性地布置,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应付、做得好,充分发挥作业的最大效能。如对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优等生,作业布置时就不应该停留在识记知识的夯实上。选题时应该择选有难度、有深度的拓展延伸类题目,让他们发散思维、提升能力。对于基础欠缺、接受能力差、思维僵化的学困生,作业要侧重于夯实基础类题型,让学生把课堂上讲授的重点、难点弄懂、吃透,作业检查时教师侧重于答题步骤的规范、完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针对“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中间生,作业布置既要有巩固知识类的作业,又要有思维拓展的拔高题。针对基础型题目,要求他们稳扎稳打,一道不错;针对拔高题,侧重于方法技巧、思维过程等的训练。通过针对性的作业训练,学生逐步培养其基本的素养,也就是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良好的答题习惯、健康的应试素质。这些建议所体现的核心观点就是“因材施教”,在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个性的学习资源,创造个性的成长环境,从而实现对不同学生的“分层作业”。让“面对面的辅导,一对一的推送”,真正成为培养优秀生的抓手。当然,优中差学生的作业并非一层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保证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教师应鼓励中等生、学困生去完成其它等级的作业,在评价的时候以表扬鼓励为主,对于做错的题目不应该批评指责。对于优等生,教师应建议他们多做拓展提升类题目。课余,鼓励他们当“小老师”:辅导小组学困生,给他们讲高频错题,梳理解题思路。只有作业分层布置,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类型多样原则
作为延展性的学习活动,作业有着巩固旧知、培养思维能力、锻炼创造能力等作用。为发挥作业应有的效能,作业布置不必局限于一种形式。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书面作业的布置。学生亦在书山题海之中,磨灭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业布置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以改变学生思维的定势和认知的惰性。如为了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作业布置时可以采用限时书法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制定形式、指定内容的书写。也可采用书写小讲座的形式,让学生课余完成书法常识、书写要点等资料的搜集。在整理搜集中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品位。这些都要比洋洋洒洒的抄写更为有效,它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书写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养成就水到渠成了。多样的作业形式可以降低作业疲劳,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新颖感。当然,很多老师会顾虑作业评价的方式,总认为非书面作业不易于管控。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检测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布置阅读《水浒传》鲁智深的相关回目,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画思维导图,排练舞台剧,复述故事情节,录朗读视频等等。另外,书面作业也可以变化形式,打破僵化的思维。如为了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个概念,可以采用填空、选择、判断、默写等传统方式,也可以把这一概念设计成辨析题让学生分析,还可以设计成小实验让学生亲力亲为,在实践中证实。类型多样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作业的形式丰富多样,并不意味着只注重“花架子”,搞形式主义。无论作业采取怎样的形式,作业的内容都要做到:全面、系统、扎实、灵活、规范。
全面:要做到在对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彻底排查的基础上,知识覆盖全,到边到沿,不留死角,不遗漏课标要求的每一个基础知识,但要突出重点。
系统:注意挖掘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将孤立的知识系统化,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全方位、立体化的去掌握知识和理解问题,初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扎实:依据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面的具体要求,每一单元都要让学生过三关:①过记忆关②过基本方法关③过基本技能关,将基础知识夯实砸牢,切忌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
灵活:注意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及在新情景、新条件下的应用能力,做到知识的活学活用。
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步骤完整,组织答案有条理,卷面书写工整。作业内容要围绕所学知识进行“地毯式”的梳理与再现,识记基础知识,接着对知识进行应用性训练,形成基本能力。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度拔高难度,安排知识的迁移运用。
三、评价多元原则
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教师往往会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风格等,用单一的评价手段评判学生的优劣。这就导致学生对繁重的作业负担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多元的评价方式也是作业管理中重要的环节。教师除了要下功夫、费精力进行作业设计,还要认真批改、精心评价作业,做好作业批改后的结果反馈工作。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储备、学习能力、风格特点等各不相同,切忌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全体学生。在评价反馈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结合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教学机智,采用多元化的方式进行有效评价。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把作业的效果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除了运用“×”、“√”评判作业,也可以通过评语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如鼓励性的激励语:“思路很新颖!”“比上次有进步!”等,也可以运用画画、贴纸等形式激励学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促使作业效果的达成。另外,还可以设置积分兑奖卡的形式,激发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兴趣。在进行积分奖励时,可以设置不同的等级。如按完成作业效果、字体卷面的整洁、作业进步程度、创新思维等角度分别设置金银铜奖,完成相应的项目均可以加分,每个月进行一次汇总总结,向表现优异、积分较高的同学颁发奖状及奖品。评价形式有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个别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等。评价内容包括参与情况、合作效果、创新精神、质疑探究、平时表现(学习、作业、值日、卫生、阅读、阳光体育)以及检测成绩等,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使学生由“要我合作”变为“我要合作”。总结有日总结、周总结、月总结和学期总结。每期评选优秀学习小组,颁发奖品、奖状。班主任要与各科老师共同商量后制定小组评分制度、奖惩制度,对作业管理进行有效督促与监控,从而激活学生学习内因,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要。
除了常规评价之外,教师还要了解研究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作业管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分层布置,才能因材施教提高作业效率;内容丰富,才能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了;多元评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作业质量。当然,作业管理中还有许多需要秉承的原则,如主体性原则、适度性原则、调节原则等等。唯有如此,才能提高作业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