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检验对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结果分析
王健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王健,. 血脂检验对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结果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2022.9. DOI:10.12721/ccn.2022.159095.
摘要:
探讨血脂检验对冠心病并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办法。本研究选择了2021年7月至2023年2月间住院的35名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和3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为试验组和健康组。结果:所有病例的诊断均以血脂检测为依据。结果:2组患者LDL-C、HDL-C、TG、TC作对照。结果显示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LDL-C、HDL-C、TG、TC的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临床上应用血脂检验进行冠心病并糖尿病诊断,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协助治疗。
关键词: 血脂检验冠心病并糖尿病诊断效果
DOI:10.12721/ccn.2022.159095
基金资助: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的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可以导致全身的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的损害以及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1-2]。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血管狭窄或者阻塞造成了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危险因素就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以及糖尿病,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在冠心病糖尿病的诊断中,采取科学的检验方法能够改善病人的治疗效果(图1)。血脂检查是检测流动的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血脂的检查可以通过抽取外周静脉血进行检测,主要包含的内容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斑块附着在心脏大脑的血管中而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除饮食锻炼外,如果危险分层在中危,高危或极高危需要服用他汀类药物。甘油三酯升高以后首选饮食控制和锻炼,如果控制不佳,可以应用贝特类药物来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png图1

资料与方法

基础资料

选择冠心病并糖尿病病人,参与本次实验,均为我院在2021年7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每组病人人数为35例,分别为试验组、健康组,其中健康组年龄区间为46岁到81岁,平均年龄65.32±2.58岁。试验组年龄区间为46岁到82岁,平均年龄为66.74±2.47岁,两组实验对象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方法

在抽血前一天的晚上,建议尽量清淡饮食,不建议晚餐大鱼大肉,否则可能导致第二天的血脂水平增高,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建议抽血时保持空腹,如果进食早餐,可能影响真实的血脂水平。抽取病人的静脉血3毫升,使用生化仪进行检验。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血脂检验(LDL-C、HDL-C、TG、TC)。

统计学方式

使用SPSS24.0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行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行X2检验,以%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为P<0.05时。

结果

对比两组血脂检验水平

试验组病人的LDL-C(3.62±0.78)、HDL-C(0.54±0.25)、TG(1.85±0.52)、TC(5.1±1.6),健康组LDL-C(0.97±0.15)、HDL-C(1.13±0.57)、TG(1.15±1.89)、TC(4.2±1.4),对比结果显示LDL-C:T=19.7378,P=0.0000、HDL-C:T=5.6080,P=0.0000、TG:T=2.1126,P=0.0000、TC:T=2.5044,P=0.0000。

讨论

研究发现,五个糖尿病病人当中十年就会有一个人得心肌梗死,与得过心肌梗死的病人,十年内再次得心肌梗死的危险一样大,如果一个病人既有糖尿病,也得过心肌梗死,那么在未来十年内,每两个这样的病人就会有一个再发生心梗,所以说医学专家把糖尿病定义为心肌梗死或者冠心病的等危症。同时,冠心病病人中有糖尿病的人也非常的多,在冠心病人群中有大约20%以上的人血糖是正常的,有将近70%的人被确诊为糖尿病,或者糖耐量异常,所以说,冠心病也可以说是糖尿病的并发症[3-4]。糖尿病病人患有高血压是血糖正常者的四倍以上,而血脂异常更加的严重一些,本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就容易引发冠心病,所以说糖尿病和冠心病也是相互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一些并发症就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者是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患者导致的并发症是比较多的,如果导致大的血管病变容易出现脑梗死,冠心病的发生。如果是微小血管出现病变,容易导致神经病变出现周围神经末梢麻木。还有视网膜的病变,出现视网膜脱落,出血。还可以导致肾功能的不全,早期表现为尿蛋白的漏出,晚期出现严重的情况,出现尿毒症。冠心病的危害主要是表现为反复心绞痛发作或者是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人群中患糖尿病的数量日渐增加。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据临床统计,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倍以上。而且糖尿病患者一旦患冠心病,其冠状动脉病变往往是弥漫性的,较非糖尿病患者要重得多,左心功能障碍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高,预后也更差。

糖尿病患者不管是血糖代谢异常,往往还伴随着蛋白质、脂质代谢的紊乱。2型糖尿病患者脂蛋白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高甘油三酯、高LDL-C和低HDL-C。血HDL-C降低和甘油三酯升高,同时伴有高LDL-C血症是冠心病的决定性危险因素。所以在降糖的同时,也要严格降脂,才能减少冠心病的发生。高血糖可以通过一些反应(比如糖基化氧化、蛋白激酶C激活等)过程对组织造成损害。血糖增高,可以损伤动脉壁,进而促进LDL氧化,这就造成冠脉血管内膜的损伤,是斑块形成的初始条件。血糖控制越差,冠状动脉内膜损伤就越严重。糖尿病患者还会发生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使心肌功能不足,心肌收缩力减弱,影响心脏功能。同时糖尿病患者血中葡萄糖浓度较高,糖化血红蛋白增高,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降低,心肌容易缺氧。糖尿病患者血小板黏附性和聚集性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易发生血栓。这些都是增加冠心病发生的原因,而且也是已患冠心病的患者,更容易发作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糖尿病患者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比例比非糖尿病患者高4倍,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也明显增高。这些都会使患者表现出心率调节障碍及冠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等一系列异常表现。高血压也是冠心病独立的危险因素,可显著地增加冠心病的风险。糖尿病人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性病患者首先要将血糖控制好,控制好血糖是关键,因为有糖尿病会加重冠心病,一般有糖尿病的患者,冠状动脉的血管都是弥漫性狭窄,或者是导致血管病变。那么,针对冠心病是怎么治疗的呢,必须长期服用药物进行二级预防,防止冠状动脉血管进一步的狭窄闭塞,那么,常用的药物包括有抗血小板类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他汀类的药物主要是稳定粥样斑块,防止斑块脱落,导致血管进一步的狭窄,闭塞,常用的药物有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如果有抽烟,需要戒烟。

如果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首先应该明确诊断,应该规律的监测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看血糖控制怎么样,另外还可以测定胰岛素的水平,看下胰岛功能有没有问题。另外针对冠心病,关键就是要评价,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的程度,评价心脏功能,做心电图,心脏彩超,冠状动脉增强ct,甚至需要做冠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如果有血管狭窄50%及以上就可以诊断冠心病,同时能够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另外针对糖尿病要评价一下有没有其他靶器官受损,除了心脏以外,要看一下脑血管,需要做进步血管超声,以及颅脑ct,甚至颅脑核磁的检查,再看一下肾脏有没有问题,要做化验肾功能,肾脏的b超,甚至需要做肾脏ct检查,再针对脑血管以及眼底,要看一下有没有眼底病变,需要做眼底镜检查。血脂为机体血液中的脂类含量,是对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脂类的总称。血脂是机体血液中中性脂类的总称,为人体细胞基础代谢的重要物质,可根据机体的脂类代谢情况反映机体是否出现异常。血脂临床包括甘油三酯,通过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降低,用于甲亢、甲减、糖尿病的初步诊断。血脂还包括胆固醇,通常胆固醇的含量判断机体脂类代谢是否出现异常的重要指标。游离脂肪酸也是血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异常会导致机体血脂升高的情况,同时也是诊断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指标之一。血脂的情况与机体的健康存在必然关系,所以应当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血脂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进行血脂检查时,应当保持空腹状态12小时以上、禁酒24小时以上,检查前两周保持正常的规律饮食,可避免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如果检查时发现血脂异常升高,应当积极的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查明血脂升高的原因并对症进行治疗。血脂检查的主要指标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1、总胆固醇:总胆固醇正常值在2.8~6.5mmol/L,在做血脂检查时如果发现总胆固醇量增加,可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胆管梗阻,淀粉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如出现减少的现象常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性感染,严重贫血等情况。2、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的正常值儿童<1.13mmoL/L,成年人的正常值是0.56~1.70mmol/L,此数值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肾病综合征等,数值减少可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肝功能严重障碍等情况。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为1.03~2.07mmoL/L,如果此数值增多可提示脑血管病变,或者容易患动脉粥样硬化而引起的冠心病。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范围是1.0~4.4mmol/L,此项数值增高可见于原发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降低的情况可见于急慢性肝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等,也可见于一些身体过度肥胖者或者是长期吸烟人士。血脂是身体的正常成分,人体血液中肯定有一定成分的血脂存在,但是过高浓度的血脂对血管壁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在血管内壁形成了斑块,这就是高血脂的危害。在血脂这些成分中,对血管影响最大的就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证实,低密度脂蛋白就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启动因子。高脂血症本身不会引起病人特别不适,病人不抽血检查根本不会察觉到,它主要是对血管的损害,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像冠心病、脑梗塞等,而这又是一个长期悄无声息的过程。从低密度脂蛋白沉积到血管最终到引起临床表现,可能是数年或十多年,可以说“潜伏”的相当深,我们常常察觉不到,所以把高脂血症形象的称为“无声的杀手”。本次研究中,两组实验人员均进行血脂指标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人员相比,患者的指标较高(P<0.05)。在刘香香[5]等人的《血清TBIL、HbA1c及血脂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中,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53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53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TBIL、 HbA1c及血脂(TC、 HDL-C、 LDL-C)水平,分析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HbA1c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TC、 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与TBIL、 HDL-C呈负相关(r=-0.541、-0.587, P <0.05),与HbA1c、 TC、 LDL-C呈正相关(r=0.673、 0.649、 0.709, P <0.05)。结论 血清TBIL、 HbA1c及血脂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密切相关,血清TBIL、 HbAlc及血脂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性较高。主要原因是血脂和血糖之间存在着关联,血脂升高容易导致血糖升高,而血糖升高也容易引起血脂升高,两者通常会互相影响。当这两个指标存在异常时,应该积极治疗,以防止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当身体的血脂出现升高时,可产生脂毒性,导致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降低,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作为唯一的降糖激素,在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后,会导致血糖升高。此外,如果患者存在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理想,也会导致身体内的脂肪代谢出现紊乱,容易引发高脂血症。

总结来说,对于冠心病并糖尿病患者,使用血脂检验可以对其进行辅助检验和诊断。

参考文献

[1]蔡宇飞,张伟锋.探究凝血四项(PT、APTT、FIB、TT)并血脂检验在糖尿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疾病监测与控制,2021,16(02):111-113.

[2]李进.血清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联合血脂检验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J].吉林医学,2021,42(06):1457-1458.

[3]董莹.血清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联合血脂检验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17):139-141.

[4]王小花.糖尿病患者行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检验对糖尿病新发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21,24(05):66-68.

[5]刘香香,李帅,刘桂梅.血清TBIL、HbA1c及血脂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工程,2021,30(03):347-348.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