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材中,古诗词属于一类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占据了小学语文教材的一定篇幅。在核心素养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那么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便需要教师多方面进行考虑。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作用
第一,古诗词教学当中,古诗词作为古代诗歌载体,在引导学生们学习时,可以帮助学生们逐步掌握古代诗歌特点、应用规律。借助对诗歌字词的分析,帮助学生们积累古代诗歌当中字词知识,并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知识点进行整合,强化学生们对古代诗歌语言建构与理解能力。
第二,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简洁,往往用五言、七言,便可以构建出某个情景、概述某个事件。所以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引入自己的思维和联想。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内容来获取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强化学生逻辑思维的灵敏性与灵活性[1]。
第三,古诗词当中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深入挖掘古代诗词当中的精神价值,可以引导学生们体验与评价古诗词当中的精神观念,构建起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帮助学生们体会真善美,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第四,古诗词是古代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借助对古诗词的教学和赏析,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强化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实现文化传承,促进学生文化理解。
二、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化之后,很多语文教师都开始在课堂中融入了多媒体,但是在使用多媒体时,仍然有部分教师直接将一些所备的教案转移到多媒体上进行讲解,这和传统的一言堂模式的差异并不大。其次在课堂中所开展的教学模式也过于单一,比如课堂中并没有融入一些问题引导或者是小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究其原因在于两点:第一,教师在理念上并未彻底转变。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非常严重,即使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仍然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第二,教学评价方式未改变,仍然是以学生的成绩评价教师教学的成果。这也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仍然是以学会背诵、默写为主。
(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看似在课堂中,其实思想已经神游,尤其是在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时,其本身就比较枯燥,加之古诗词和学生所喜欢的视频和动画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其次教师在课堂中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但学生回答的积极性却不高。
(三)学生无法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古诗词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在小学阶段融入的古诗词都是众多专家和学者精心挑选的,其所蕴含的情感是可以促进学生提高自我品格和素养的[2]。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于这些情感往往无法真实地感受。加之教师在阐述古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时,只是简单地从文字方面分析,继而透露出这种情感,并没有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这也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并不透彻,整体的学习质量并不高。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反复吟诵,品味意境美
所谓古诗词的意境就是心与物的统一,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有机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有境界,高格自成”。诗人在创作的时候,最大的追求就是意境美。因此,在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反复吟诵,并在吟诵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词意境美。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第一句主要是说祖国山河的壮丽,第二句则说大好河山陷于金人之手,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惋惜、愤恨不平。在吟诵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三万里”和“五千仞”,音调要稍微提高;后两句诗的意境更加开阔,以“泪尽”作“胡尘”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对此,学生在吟诵前两句诗的时候要激昂且悲愤,在吟诵后两句诗的时候要激越高亢,将诗人的情感与意图充分表现出来。
(二)向学生介绍古诗文的创作背景
老师在讲到一些很有意义的古诗词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创作背景故事,古人为何作诗,每个人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不同,唐初歌舞升平,诗人都描述当时太平盛世,晚唐兵荒马乱,让每个诗人都忧国忧民。让学生对古人的生活更加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每首古诗文进行情感解读,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文的意思。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老师先为学生讲王维的故事,学生会更加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含义,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和长安之间,重阳节古人会有登高的习俗,在越是热闹的场景下,王维就越显得孤独,越思念亲人。
(三)通过教生互动,提高学生积极性
古诗词的每一次创作都寄托着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尤其是流传甚广的古典诗词,其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其表层意义,更要深刻理解其内在意义,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用短小的文字发掘其内涵,进一步发挥古诗词教育的作用,传递美好的情感。例如,许多古代诗歌描写风景,但它们不仅是关于风景的诗,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作者经常通过风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在欣赏《惠崇春江晚景》诗时,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描绘的景物,如河豚、桃花等,向学生展示江南的春色,并在诗中加入作者的想象。这是情感的流露,表达了他对江南春色的热爱和欣赏。通过与学生深入分析,最终挖掘出作者的创作情感,从而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四)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非常重要,让学生在充分的主动思考、探究中了解古诗词,思考和古诗词相关的问题,才能为其核心素养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3]。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及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古诗词进行系统学习,再了解学生学习的成果,为其解答学习问题,发展其核心素养。比如,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诗中,作者应用的一些字词和现代白话文存在差异,这为学生学习带来较大的阻碍。为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让诗词教学的效果得到保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即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结合注释及教辅资料,对诗文的内容自主翻译,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描写的美景。而在学生的学习中,他们能主动发现“别枝”“社林”等不懂的字词,主动查询生字词的含义,体现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彼此的讨论中,他们可以对“明月别枝惊鹊”等诗句翻译的整体内容进行交流,提出个人对翻译的看法,对翻译语言更合理地组织及调整等,这一过程也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非常有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全面实行的背景下,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是每个小学生都必须做到的,可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理解能力,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冯润泽.感受诗词的馨香: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策略浅谈[J].读与写(教师),2019(7):1-2.
[2]马元浩.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解析[J]. 教育观察,2020(11).
[3]黄芳 .语文核心素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读天下(综合),202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