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实际上是中医病名,在西医上可对应急性脑血管病,又以脑出血、脑梗死最为常见,本病是否严重,往往根据症状、病灶大小及病变位置来判断[1]。当患者症状轻微,无意识障碍,则说明其病情并不严重,经正规对症治疗可康复;若发病急,有严重意识障碍,脑出血量较大,则十分严重,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导致其治疗难度更大[2]。总的来说,中风危害性巨大,部分患者即便经过抢救后依旧会出现不同程度后遗症,影响其生活质量[3]。及时抢救与恢复相关功能是中风治疗的关键,也是护理重难点。从既往报道[4]看出,中风护理基本是护士与康复治疗师完成,部分病情危重者还需家属与监护人共同完成,而且其护理是持久的、长期的、细致的工作,需相关工作者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于中风护理而言,是否科学与合理,将直接影响其康复进展,这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中医重视辨证治疗与辩证施护,而且随着中医特色护理技术的发展,对于中风病人的康复,中医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其价值[5]。为了进一步探讨中风(中经络)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本文就中风(中经络)概述出发,分析了其辩证施护,最后对中医康复护理策略进行了阐述,具体如下。
1 中风(中经络)概述
中医证型是对疾病本质,即病因病机的概括,也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为了有效分类中医病症,就要对相关指标或信息归类,包括基本信息与特征信息及参考信息,其中主要信息是必备条件,也是这类疾病共有的症状[6]。中医对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为5类,这几种中风(中经络)有共同的基本信息,即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言蹇,不同之处在于特征信息与参考信息,其中风痰阻络以头晕目眩、脉弦滑等为特征信息,以手足拘急或肢体麻木为参考信息;肝阳暴亢以面红目赤、眩晕、舌质红、脉弦有力、苔薄黄等为特征信息,以尿赤、便干、口苦咽干为参考信息;气虚血瘀以舌质黯淡、脉细缓、气短乏力为特征信息,以面色淡白、心悸自汗、苔薄白等为参考信息;痰热腑实以苔黄腻、腹胀便秘、脉弦滑大等为特征信息,午后面红烦热、口粘痰多为参考信息;阴虚风动以苔少、脉细弦、眩晕耳鸣等为特征信息,四肢逆冷、舌质暗淡为参考信息。临床上可根据这些特征信息与参考信息来鉴别中风中经络具体分型,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2中风(中经络)辩证施护
中医对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十分明晰,而且制定了相关的辩证施护策略,具体如下:(1)风痰阻络中医施护:此型在施护时建议祛风化痰通络为原则执行,若眩晕严重,叮嘱其多卧床静养,做好防护,避免摔倒[7]。对病情密切关注,若无头痛眩晕,病情稳定,则开展功能锻炼。饮食上建议多吃黑大豆、桃、香菇及藕等,禁忌鸡肉、羊肉、牛肉等食物。(2)肝阳暴亢中医施护:此型在施护时建议按照平肝泻火与熄风通络原则执行,维持室内安静与整洁,定期通气,维持空气新鲜,减少探视,避免不良刺激与噪音干扰。入睡困难或烦躁不安,可根据医嘱采取安定口服,或对涌泉穴进行按摩,睡前,每次100下。饮食上宜清淡甘寒,比如芹菜、绿豆、冬瓜、丝瓜及梨等,禁忌鸡肉、羊肉、大蒜等。(3)气虚血瘀中医施护:此型在施护时建议益气活血原则,维持病房内温暖,避免通风,若汗多要尽快擦拭,且及时更换床被。手足定期用温水浸泡,并自动或被动屈伸,达到消肿与疏通经络的效果。饮食上多食用益气健脾的食物,比如黄芪粥、白菜、冬瓜、山药薏苡仁粥等。(4)痰热腑实中医施护:此型在施护时宜按照通腑化痰原则执行,建议室内温度不能太高,衣服被子不能太厚,但要避免冷风吹拂。配合中药汤剂达到通腑化痰的功效,服完后依旧无排便,可继续服药,至出稀便再停服,比如星蒌承气汤。若患者朦胧与嗜睡,则病情有加重现象,可及时上报医师[8]。饮食上以清热化痰及润燥的食物最佳,比如冬瓜、萝卜、芹菜等,但要禁忌鸡肉、羊肉、大蒜等食物。(5)阴虚风动中医施护:此型施护时建议以育阴熄风活络为主,维持病房通风凉爽,但避免直接吹入冷风[9]。有明显盗汗,则采取五倍子粉对神阙穴外敷。避免惊恐郁怒,减少不良的情志刺激,避免复发。饮食宜养阴清热食物,比如甲鱼汤、黄瓜、淡菜汤、芹菜等。总的来说,对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辩证施护主要从诱因着手,并重视其饮食管理,提高其营养状况。
3中风(中经络)中医康复护理策略
中风(中经络)患者经治疗后可遗留肢体、运动等障碍,不利于正常的日常生活,为了尽量恢复其生活与工作能力,减轻医疗负担,除了基础的护理措施,还要重视患者的康复护理[10]。中医护理技术中有多种护理技术都能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而且对其康复也有促进作用,成为研究热点。不过,中医护理技术中能用于中风(中经络)的康复护理策略较多,现就其中几个比较典型的护理技术介绍如下。
3.1 中医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能对穴位产生良性刺激,从而行气活血、舒经通络,兼具调脏腑,提高抵抗力等功效。穴位按摩是利用按摩手法在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可采取补虚泻实法,顺患侧经络、气血路线,对相关穴位按摩,实现扶助正气与通利经络的效果,用于中风患者,可避免半身不遂侧肢体的肌肉萎缩,从而改善肌肉营养,加速患者康复[11]。有报道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穴位按摩,经3疗程干预,患者的肌力与神经功能均明显恢复,可见穴位按摩能改善患肢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功能活动,减轻或避免肌肉失用性萎缩,改善受损神经功能。
3.2 中医针刺干预
针刺指导为中医基础理论,通过针刺相关穴位来疏通经络,促使人体脏腑气血正常功能恢复,平衡阴阳,可防病治病。在相关指南中将其作为治疗脑梗死Ⅱ级推荐与B级证据,可调和气血与疏通经络,进而保护中枢神经元,促使患者受损神经功能恢复,同时刺激相关穴位,能促使瘫痪神经与肌肉兴奋,达到活血化瘀及改善偏瘫的效果[12]。有研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取穴包括滋阴抑阳与健脾疏肝为主,比如曲池穴、百会穴、地仓穴、合谷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等,每次留针半小时,晨时治疗,可补虚泻实,最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
3.3 中医穴位敷贴
穴位敷贴是中医十分常用的技术,主要根据经络学为基础,采取不同制剂(如中药丸、膏、散等)直接敷贴在对应病变部位或穴位,利用药物刺激穴位,发挥相关的药理作用,是中医主要的外治疗法。穴位敷贴可用于多种疾病所致的不适症状,还可用于保健或防病[13]。对中风(中经络)患者采取穴位敷贴法,可开泄肌肤腠理,促使药液经肌肤入穴,从而刺激对应穴位,实现益气培元、痛经活血及改善微循环的效果,能促进中风后偏瘫肢体的康复。有学者对收治的患者开展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联合取穴敷贴治疗,药物包括桃仁、赤芍、红花、丹皮、桂枝等,研磨为细末,调制为糊状敷贴在穴位,显示联合穴位敷贴患者总有效率与痊愈率更高,说明能更好地改善预后。
3.4 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主要是煎煮中药成汤后,趁热将其熏腾患处,待汤液不烫后再淋浴或浸泡,临床上证实这种熏洗法能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通调腠理,甚至还可达到杀虫止痒的作用[14]。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开泄腠理与祛风除湿等增强组织细胞再生能力及其活性,借助药液的热疗及自身药物作用,促进中风后肢体障碍患者的肢体养血柔筋与活血通络。有研究采取肌电刺激疗法治疗中风患者,但肌电刺激前半小时采取中药熏洗法,在患肢下用脸盆盛药液进行熏蒸,当药液降温到35℃左右,以毛巾熏洗或湿敷患肢,持续15min,最终显示中药熏洗可改善患者的FMA评分、BI指数及治疗效果。
3.5 中医点穴
中医点穴也叫循经点穴或指针法,在特定的人体经络、穴位或刺激线,采取不同手法补虚泻实,包括点法、拍法、按法等,尽量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也是防治疾病的手法之一。在中风(中经络)中应用中医点穴法,刺激传输到中枢后,经中枢神经调节,可促进循环改善,提升其阈值,最终解除痉挛,促进病痛消除,受损组织也可尽快恢复,从而减轻肌张力,改善中风后偏瘫肢体功能[15]。在临床研究中,有学者对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采取中医点穴法干预,干预后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明显提升,而且与常规干预比较效果更好,可见点穴法能改善偏瘫肢体的症状。
4 结语
从中风(中经络)中医辨证分型看出,不同分型上都有共同的信息,即半身不遂,可见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肢体功能障碍,为此如果单纯依靠治疗,一定程度上难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为此,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而中医康复护理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对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利用康复技术进行干预,比如穴位按摩、针刺疗法、中医点穴、中药熏洗等,可更好地改善中风(中经络)后肢体障碍。此外,中医康复技术操作简单,应用频率高,而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