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伦理环境
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对文学的伦理环境的关注,认为“伦理环境就是文学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聂珍钊,2012: 12),即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时期的文学是对该时期的社会现状和意识形态的写照。创作于1914年的《玫瑰花园中的影子》,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中: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使得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财富迅速增加,同时阶级矛盾和冲突日益加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靡一时。处于这种环境中的人的心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扭曲和异化,与此同时这个时代的婚姻关系也出现了异化和失调,夫妻关系只是空壳,劳伦斯的这篇短篇小说揭露了在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之中男女双方之间淡漠异化的关系,令人深思。
2,伦理身份
分析伦理身份是文学伦理学在解读文学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小说开头从夫妻俩的对话中揭露了丈夫和妻子来自于截然不同的阶级:丈夫来自于工人阶级,充满精力,说话粗鲁;妻子来自上层阶级,受过良好教育,举止高雅,内心傲慢。按欧丝太太的话来说:“她才不会嫁给一个比自己矮小的男人呢,这个人哪儿都配不上她”,这从小说开始就点名了这对夫妻貌合神离的婚姻状况。在度蜜月的第一天的早上,丈夫没有问候妻子昨晚睡得怎么样,而是抱怨妻子让他等了很久,体现了作为工人阶级一员的丈夫不够绅士和体贴。妻子没有直接回应丈夫的抱怨,反而不经意地反问“是等我呢,还是等早饭呢?”尽显上层阶级的傲慢和不屑。夫妻的对话中尽显拘谨但不失礼貌,丈夫的拘谨是为了遮掩他工人阶级的粗鄙本质,妻子的拘谨是为了遮掩她对丈夫的冷淡和展示上层阶级的高傲。对话中表面上对双方的礼貌和尊重是为了让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关系继续下去,但夫妻二人的阶级差距让他们在这段婚姻受尽折磨和痛苦。尽管在《玫瑰花园中的影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夫妻二人为了维系这段婚姻所做出的努力:妻子“挽起丈夫的胳膊”、“依偎着他,一起向外走去” (劳伦斯,2008:65),表现得很“恩爱”,丈夫在妻子提出蜜月之行分开行动的时候,知道她想摆脱他,给了妻子一定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但这段没有感情的婚姻注定是曲折和不幸的。劳伦斯想要说明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和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男女之间试图通过磨合和挣扎接受来自不同阶级的对方,这些努力都只是徒劳。除了夫妻之间身份的差距之外,两人心灵与精神方面的交流的缺乏也是导致这段婚姻关系紧张到最后破碎的重要原因。劳伦斯对丈夫的外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他捻着棕色髭须,端详着自己”“他并不是一个面貌丑陋的人,虽然身材稍矮,却显得精力充沛”“他的外衣还算过得去,是新的”,劳伦斯创造一个注重自己外表但内心世界空空如也的工人阶级形象,这也是受工业革命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浪潮的影响,所造成的“自我膨胀”。作为工人的丈夫,每天在不见天日的矿井中工作,他和其他工人一样,仅有的乐趣是下班后在酒馆沉迷于酒精,麻木自己,忘记自己卑微的身份与疲倦的身体。这使得没有感情基石的婚姻除了日常照面以外更没有多少交流的机会,更加摇摇欲坠。
3,伦理选择
这部小说描写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的时期,工业革命带来了历史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得以改变,同时,工业文明也给大自然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社会中的婚姻关系也受到了扭曲。劳伦斯认为在工业文明的压迫下,婚姻已经变成了一种交易,失去了原始纯真的感情和幸福的定义,并成为束缚男女双方精神上的枷锁。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看这部小说,妻子选择与如今的丈夫结婚,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因为爱情。《玫瑰花园中的影子》的这对夫妻就是典型的例子,而该小说的伦理线----夫妻间紧张的婚姻关系贯穿全文。妻子在恋人抛弃了自己的情况下,迫不得已“下嫁”给如今的丈夫,只为了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工业生活中活下去。妻子在这段婚姻中失去或者压制了“本我”意识即原始的冲动和情欲,展现的是“自我”意识即受制于现实情况的本能。小说开篇描写女主“呆呆地凝望着大海,对他和他周围的一切连看都不看一眼”的场景,体现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对婚姻关系的扭曲和人性的摧残,妻子对丈夫没有爱意,更不要说真诚的体贴和关心。丈夫在这段婚姻中也“压抑着自己的情感”(劳伦斯,2008:65),说出口的话充满敌意和怀疑,让这段没有感情积淀的婚姻更加岌岌可危。妻子在玫瑰花园邂逅了昔日英俊威武的恋人,但因得了病精神失常并未认出她,妻子从过去恋爱的美好回忆中清醒过来,意识到自己被困在“妻子”这一伦理身份中不能解脱,但为了生存只能禁锢在这段没有感情的婚姻之中,她变得魂不守舍,丈夫的三次上楼试图走进妻子的内心,最终逼迫妻子说出来事情的原委,丈夫一直以来的疑虑解开了,了解并确信妻子对他从始至终并无一点儿爱意,此时,他选择放弃“丈夫”这一伦理身份,即放弃这段婚姻,因此对妻子的不满和愤恨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4,劳伦斯的两性观
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的冲击下,维多利亚时代唯利主义之风盛行,婚姻是建立在金钱和权利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爱情的结合,劳伦斯对社会中的两性关系进行深刻反思,认为和谐的两性关系是达到了“两性平衡”的关系。其基本观点是男人和女人在保持各自的个性、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即双方平等和平衡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劳伦斯认为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爱情和婚姻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5,结语
《玫瑰园中的影子》这篇小说揭露了在工业文明的摧残下,人与人之间包括最亲密的婚姻关系也受到严重影响,本文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分析了其伦理环境、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解读了贯穿这篇小说的紧张的婚姻关系,体现了作者劳伦斯对工业文明对人性、两性关系的破坏的批判与深刻思考。劳伦斯理想地认为只有建立平衡和谐的两性关系,恢复人类的自然本性,回归自然,这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戴.赫.劳伦斯(英).《玫瑰园中的影子 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8,1.
[2] 单敏.劳伦斯与弗洛伊德主义[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第四卷第四期.
[3] 黄汉平.D.H.劳伦斯与弗洛伊德主义[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5,7.
[4] 景芳洲.D.H.劳伦斯的“两极平衡”思想及其在两性观上的反映[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第24卷第5期.
[5] 聂珍利.《文学伦理学批评及其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6] 唐湘莲.劳伦斯小说对尼采生命哲学的诠释[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4.
[7] 吴宏丽.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的《玫瑰园中的影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8] 赵祥凤.《玫瑰花园中的阴影》的象征手法和阶级主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报, 2004,8,第22卷第4期.
作者简介:李大双(1997-),女,汉,四川眉山人,学历:在读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单位邮编:401331,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