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刍议
李本他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李本他,. 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刍议[J]. 中国文学,2024.8. DOI:10.12721/ccn.2024.157221.
摘要:
岁月长河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体制,它们代表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文化传承,希望不同文化可以源远流长。中国文化体制中,民族种类繁多,各族拥有独立的交流语言,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原始语言就开始变得神秘,这些语言代表着各个民族的文化,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为了能够更好的文化传承和交流,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将更加受到重视。本文将详细走进汉藏翻译的文化当中,体会不同文字下的精神。
关键词: 汉藏翻译文化差异
DOI:10.12721/ccn.2024.157221
基金资助:

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交流从未停止,汉藏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唐朝。藏族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他们具有特有的语言和文化,为了深化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研究者将翻译作为汉藏沟通的桥梁。当越来越多的历史遗物被发掘,而藏族中的建筑、文字、音乐等都与汉族差别较大,为了将两个民族的文化更好的交融,就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文化思想和特点。理解语言文字将是接近他们最好的方法,翻译也将成为文化交融的重要工具。

一、汉藏文化差异特点及成因

(一)汉藏文化存在差异成因

中国的民族结构以多元化的形式展示,每个民族文化的形成具备其民族特点,这些影响因素种类繁多,例如:生长的地理环境不同、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因此,每个民族都将形成极具民族特点的文化类型。自唐朝以来,两族开始进行文化交融,但是从根源上产生的差异性,无论时代怎样发展,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文字上差异特点

在语言结构上,汉藏两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汉语语句的基本组成结构简单,通过将词与词进行灵活搭配,即可表达出多种含义。每个字词根据不同语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古代诗人,将单个字词进行组合,结果使新的词更加具有诗韵,有时一个词就可以表达一种美景。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不同词性的词字进行搭配而成,能更好的带入情境之中。藏语结构以主词、受词、动词作为基本语序,与汉语语音体系不同,藏语语音体系非常复杂,它包括180多个复辅音声母,并且还有四合、三合的复辅音。当一个不熟悉的人听到藏语觉得快且乱。时代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导致少数民族开始向汉族靠拢,他们在本民族文化语言大框架上,对一些音调进行删减,在语言简洁情况下进行交流。

(三)交流表达形式上差异特点

汉藏两族在宗教信仰、生存环境等问题上存在差异,导致艺术形式上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出现两者文化交流的不统一,在不同文化领域中,两者表达内容相同,但实际含义并不相同。这时,如果研究人员没有以藏族人民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会出现翻译偏差,甚至两者完全矛盾。这样对于文化传承和信息传递是非常不利的。在汉语交流中,语言表达是委婉含蓄的,可以根据情绪、环境等情况进行表情、手势的调整,而藏语的表达比较直白,由于藏语的词汇量非常少,通常直接表达出自己所要传递的内容。只要两族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和风俗习惯,即便双方不能完全理解,也可以无障碍的进行交流。

二、正确把握文化与翻译的关系与局限性

(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在物质和意识两个领域下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表达,语言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手段。人们将语言文字作为沟通工具传达给他人,在汉藏文化交融中,语言文字为他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翻译是将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这样来看,文字语言将文化和翻译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充分了解文化背景后,完成翻译的过程,更能精准的融入民族情感当中去。

(二)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局限性

为更好的促进文化交融,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更加细致的参透民族文化,充分了解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才能更好的将其翻译出来,汉藏翻译过程中,两者在不同环境中成长,所以对事物认知会产生差异,汉族人民对事物的认知表达更为细腻,而藏族人民由于环境影响表达的更为直白粗犷。如果研究人员以汉族的角度思考分析,产生偏差的概率极大。

三、避免文化差异中翻译差异的方法

(一)综合考量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研究学者在传承汉藏文化中,要明确取舍,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要保持严谨性,考虑自己翻译语句是否有改变文章意思,要考虑语言文字意义在两族之间是否一致,例如“牛粪”一词在汉语中含有贬义的意思,但在藏族人眼中,却可以为他们提供燃料,这样看来同一词汇在两族之间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藏语转换过程中,要严格把控词语含义判断是否需要翻译。像在政治、经济和历史领域上特意创建的一些文化名词,这个我们尽可能要求保留只能音译不能翻译,一旦把握不好尺度,在文化传承中就会产生巨大偏差。

(二)考量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可以采用替换方法

研究者在翻译过程,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信仰,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才能把握汉藏两族之间情感表达的差异,一个优秀的学者要以全局的角度进行考量,站在双方都能接受的角度上分析问题。这样就要求研究者对两方的历史文化都要了解。例如西游记中的语言表达,在翻译上,就需要研究者结合当时的情境和地理环境进行联想,把表达形式换成各族常用的词汇范围,保证各族都能够理解剧情所蕴含的道理。同样以西游记为例,在人物刻画过程中,结合宗教信仰上,用别词代替完成翻译,但是这样不仅不会影响理解的偏差,更能将剧情真实还原。

(三)结合语境,摆正语言规范

汉藏翻译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语言上的衔接,要求研究翻译人员走进生活,规范翻译语言,走进翻译语境。一个能力很强的翻译学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文字叙述让人快速走进情境当中,准确理解表述内容,这样可以用浅显的语言完成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承。在长期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可能由于固定的语言思维,引起翻译固化,这就要求从业人员经常走到生活当中,了解藏族人民的生活情境、聊天语境,让自己紧跟文化发展潮流。翻译人员要以多角度进行分析,想象自己如何用藏语语言交流传递信息,不要只以母语角度分析。总而言之,翻译人员多走进生活,尽量搭建藏语交流体系,摆脱固化思维,实时了解当前的文化状态,总结更好的翻译方法,保证翻译质量。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遗留下的文化得以传承,为了更好的促进文化交融,实现民族繁荣,在翻译过程中研究者要紧抓住文化差异的特点,把握好翻译尺度,结合藏族人民的交流语境、表达思维,灵活的使用上述方法进行翻译。促进两地文化充分融合,精准把握汉藏文明。

参考文献:

[1] 巴桑次仁.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刍议[J].西藏科技,2020(11):30-31.

[2] 卓玛央宗.浅析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传播力研究,2019,3(04).

[3] 当增拉旦.文化差异视域下汉藏翻译的局限性[J].文学教育(上),2016(05):126.

[4] 南拉卡先.试分析文化差异中的汉藏翻译[J].文学教育(上),2016(05):185.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