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调查研究
彭茜 任媛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彭茜 任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现状调查研究[J].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2021.6.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摘要: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出现宣传不到位,教师对相关政策不了解,校企、校际合作不够深入,处于浅层次合作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政府应该加强政策支持,解决成渝地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动力问题;在政府、行业的指导和监督下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式关系。
关键词: 成渝地区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
DOI:10.12721/ccn.2021.157054
基金资助: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0060601)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央的会议精神体现出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的不断深化。4月27日,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在渝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总体目标是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构建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机制。

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岗位,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两地高职院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

一、问卷调查情况

课题组以“关于成渝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共享机制的调查问卷”为调查题目,在重庆四川两地的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师中开展一次性问卷调查。本次发放对象为四川和重庆高职院校管理类的教师,涉及的专业有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酒店管理、营销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共发放了11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02份。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政府及学校宣传不到位,教师对相关政策了解不深入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由成渝两地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18所高职院校牵头,联合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华为、 科大讯飞等13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在2020年4月共同组建,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但是,根据实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深入了解该联盟的教师几乎没有,79%的教师仅仅了解一些相关资讯,甚至11%的教师完全不知道相关事项。

校企合作由五个因素共同决定即政府、企业、市场和学校,政府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学校和企业是主要动力,学生是最终的收益群体。但是,政府和市场的桥梁作用并不显著,对学校和企业的激励性不够,使学校缺乏持续动力,对教师相应考评及激励制度也未落地,进而教师也缺乏主动了解并进行校企合作的意识。

(二)校企合作停留在表面,合作领域和内容比较局限,深入度不够

根据调查所知,校企合作成效是否显著主要取决于学校产教融合机制及学校管理层的推动情况。目前,成渝地区高职院校管理类的专业,47%的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度合作,41%的校企合作处于中度合作。深度合作的学校占比仅仅为5.8%。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企业占比最高,超过31%,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行业以及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如图1所示。从主要合作企业类型可以看出高职管理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主要是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而高职管理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也主要集中于这些领域,这说明,目前成渝双城地区的校企合作与学生专业匹配度较好。

但是,校企合作的内容仍然比较局限,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的机会,有偿提供师资或者无偿提供实训设备。合作较深入的企业可能会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人才需求预测(这主要针对于订单班)以及共建实训基地。而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以及企业参与课堂教学方面、参与学生的评价和考核方面,普遍不足。

0.png

图1  管理类专业合作企业类型

(三)校际合作主要停留在浅层合作,中度合作的学校较少,很多学校尚未开始合作。

校际合作方式主要为课程资源共享和合作专业教学,极少数学校开展了公共选修课(学分互相认定)、交换生项目和丰富多彩的联盟社团活动。根据调查显示校际合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良好的声誉资源的互补性,其次是考虑领导的意愿或者是学校地理位置的相近,虽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发展联盟已经成立,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目前四川、重庆两地高职院校的跨地区合作仍然较少。

目前,校际合作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仍然是经费问题,同时,学校规模、优质教师资源的稀缺性、地理位置及硬件设施也是影响合作的因素。

在合作的具体内容上,教师仍然认为校际合作最为主要的内容是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联合教研和设施设备共享。但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校际差异大、经费不足、合作组织松散、教师排课困难、学生积极性不高、交通不便、具体任务不明确等问题依然亟需解决。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建议

(一)政策支持,解决成渝地区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协同培养动力问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2020年才提出的,同年4月重庆市教委与四川省教育厅在渝签署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教育协同发展的框架协议。应该加快具体政策的细化和落地,保证人才市场共享,加快管理类人才的跨地区流动。目前,川渝两省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两地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进行了全面部署,在简政放权、市场监管、优化服务方面提出具体意见,对市场共享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协同培养方面还未给出具体指导意见。应早日落实相关政策,加大财政和税收奖励力度,对校企合作、校际合作有着突出表现的企业和学校给予奖励和表彰。对于享受相关政策优惠,但是不履行企业责任或者学校义务的单位给予媒体曝光和批评。

(二)建立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

调查显示目前,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是合作大多处于浅层次,深入度不够。有些学校遴选企业机制不健全,对企业不了解,为了合作而合作,后期合作出现问题,导致合作暂停;有些校企合作缺乏长远规划以及具体的计划,合作内容不落地,导致合作内容比较局限,未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有些学校或者企业因为制度原因,导致深入合作动力不足,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草率开展合作。

解决目前校企合作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行业协会牵线搭桥下,从更高层次去规划未来的合作方向。企业应该将合作事宜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同时安排专人去对接政府、学校等事宜,特别是成渝两地的企业和学校,更需要由专人去跟进工作。学校要根据企业要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达到共赢、共发展的效果。建立起政府、学校、企业三角铁关系网,形成长期稳定的局面。另外,还可以丰富校企合作形式,如“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不同的形式,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

(三)建立校际合作伙伴式关系

政府对于校际合作项目给与专项资金支持,解决经费缺乏的问题。合作院校可以在某些专业上联合办学,教学平台、实训场所、实践基地共建共用,大力发展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优质师资异地教学,重播回放功能也可以解决教师排课等难题,同时,也减少地理距离带来的合作问题。

合作院校差异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专业试点、项目试点等方式逐步推进制度统一性问题。逐步实现校际合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和长久的伙伴式关系。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