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X大赛视域下核辐射科普的现状分析及展望
汪坚锋1 黄镜澄1 纪慧琳1 刘肖肖2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汪坚锋1 黄镜澄1 纪慧琳1 刘肖肖2,. 核+X大赛视域下核辐射科普的现状分析及展望[J]. 核工业与技术,2024.9. DOI:10.12721/ccn.2024.157076.
摘要:
当前核辐射科普存在针对性不明确、内容表现不够生动、宣传力度不足及内容非专业化等方面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核+X大赛获奖视频的数据分析,得出了视频表现形式和主题方面的统计描述结论,提出及时进行核辐射科普、更多采用情景展现方式、加强对最新研究及应用需求的了解、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和水平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核辐射科普表现形式
DOI:10.12721/ccn.2024.157076
基金资助:文章系第八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全国二等奖获奖作品阶段性成果

1 引言

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核能和平利用中的安全问题不断凸显。“9·11”事件以来,核与辐射恐怖主义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2023年, 日本核污染水开始强制排入海洋, 后续排海至少要持续30年[2] ,这无不加剧了世界核能应用的紧张局面。我国是世界上核能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核能在核电、医疗、食品加工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发生了多起涉核社会事件,如2014年广西防城港人大提请解除白龙核电项目事件、2016年江苏连云港抗议核燃料循环项目事件等,无不体现出其高度的社会敏感性[3]。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科普活动组织、团队建设和资源开发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中国核学会于 2020 年出版《核科普手册》;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组织的大学生“核 +X”创意大赛等,均取得了一定成效[4]

本研究以国内目前最大的核辐射科普大赛——核+x比赛为例,分析目前核科普的主要现状及提升科普效果的相关对策,以期更大程度提高我国核辐射科普的质量和水平,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核辐射的危害和防范措施,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核能更好的发展。

2 数据收集和结果呈现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6-2022年期间,可在哔哩哔哩中国防辐射防护学会官方视频号上搜索到的核+X大赛获奖视频内容,排除获奖等级对视频点击量以及其他无关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2结果呈现

对视频的表现形式以及主题两方面的数据进行了计量资料统计描述,具体结果呈现如下:

(1)在作品表现形式方面

历年来采用动画形式的比例占到了所有作品的76.92%,并且在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动画这一方式中,内容叙述和情景展现是两种主要方法,分别占动画中的37.14%和47.14%。其余展现形式:实景应用4.36%,沙画3.30%,手绘6.59%,真人出镜3.30%,PPT2.20%,文字叙述1.10%,实物演示2.20%。1.png

(2)在作品主题方面

核技术/燃料的科普、核应用详细解释、医学治疗的原理、核素、环境/ 农学为五个主要的方面分别占到16.48%、16.48%、16.48%、15.38%、14.29%。 其余方面为20.88%。2.png

3.png2.3结果分析

随着 5G 技术的发展,全球的信息和数据量激增,2019 年的全球数据为 40 ZB,而预计2025年全球数据量将达 180 ZB,视频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各个新兴媒体平台也是发展迅猛,视频承载的信息量大、直观,也必然改变人们获取知识的习惯[6]。因此,在时代的浪潮下,动画形式也就成了大众所欣然接受的形式。其余展现形式包括实景、沙画、手绘、真人出镜、PPT、文字叙述和实物演示等,这些新型的呈现形式逐渐涌现,虽然比例均较低,但不排除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3. 对策及展望

基于当前核辐射科普所存在的矛盾,在进行文献阅读,科普现状研究调查后发现:第一,对象针对性不明确:科普内容比较泛,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无法有效地传达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很少考虑到对公众进行核事故发生时辐射相关知识的科普和培训[5];第二,内容表现不够生动:有些核辐射科普内容过于枯燥,缺乏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场景,使得受众难以理解和记忆;第三,活动宣传力度不足:相对于其他领域,核辐射科普的宣传缺乏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支持;第四,依旧存在误解谣言:误解和谣言的存在,会影响到核辐射科普的推广;第五,内容形式非专业化:一些科普作品在专业性较强的内容解释时,存在不准确或不严谨的情况,会影响到核辐射科普的质量和效果。

毋庸置疑的是,现代社会核科学与技术已经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不可分割,同时核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4]。但社会核辐射应用的广泛性与公众核内容了解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在这样的形势下,开展有关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工作,对于提高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工作的整体水平,提供积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良好的现实指导作用。

3.1表现形式多样化

可以加强对情景展现的研究和开发,探索更加生动有趣的情景展示方式,以提高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于其他的展现形式,如实景、沙画、手绘、真人出镜、PPT、文字叙述和实物演示等,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探索新的展现形式,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喜好。

3.2主题内容丰富化

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核技术/燃料的科普、核应用详细解释、医学治疗的原理、核素、环境/农学是目前科普作品中最常见的五个主题。因此,未来的科普作品可以更多地关注这些热门主题,并且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科普内容。同时也要挖掘更多的核辐射主题,加强对核辐射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及应用需求的了解,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学习,不断拓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3.3面向受众个性化

在制作科普作品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和特点,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差异性,制定出更加贴近生活的叙述语言和标题,更加精准有效的科普策略,更好地传递科学知识和理念。

3.4宣传内容专业化

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和水平,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与专业人士的合作和交流,确保科普内容的真实可靠。同时,也要借鉴《科学画报》这类优秀杂志,聚焦科学传播与公众的黏性,贴近公众,善于选择其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解读,让核辐射科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新时代语境完美融合[7]

3.5科普评价完善化

评价是指导、监管的基本前提和依据,没有评价,就难以对科普短视频开展科学的指导和精准的管理。这个重要的环节主要是平台把关人,应该从唯流量转向重质量,从引导性,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等方面把控,进而使科普的目的得到有效发挥[8]

3.6传播平台多元化

在“互联网 + ”模式下,科技信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共享,科普创作者与接收者两者的身份可以自由切换。不仅是传统的科普主体,每个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进行科普创作[9]。通过发布学术短视频和视频直播学术沙龙等创新形式,将传统的投稿机制与在线视频审稿相结合后进行传播[10],让更多的人受益于核辐射科普知识的学习和分享。

如何更大程度提高我国核辐射科普的质量和水平,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核辐射的危害和防范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核能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加强对情景展现这类表现形式的研究和开发,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其次,还应该注重科学性和准确性,加强与专业人士的合作和交流,确保科普内容的真实可靠;此外,建立和完善的科普绩效评估体系,对科普工作进行全面监测和评估,确保科普宣传和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王善强,齐圣,李军等.核辐射监测防护技术现状与展望[J].防化研究,2023,2(01):20-24.

[2] 刘国信.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带来的影响不可小觑[J].防灾博览,2023,(05):48-53.

[3] 李光辉,李小丁,白刚等.涉核社会风险的产生与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23,52(02):10-12. DOI:10.14026/j.cnki.0253-9705.2023.02.002.

[4] 杨磊. 核与辐射安全科普宣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C]//山东省核学会,山东省核学会,山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山东核科学与技术——山东省核学会2021年论文汇编Ⅰ.黄海数字出版社,2021:5.

DOI:10.26914/c.cnkihy.2021.074276.

[5] 王津晗,张涛,刘强. 核与辐射事故公众心理效应及应对策略[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9,43(2):110-112. DOI:10.3760/cma.j.issn.1673-4114.2019.02.003.

[6] 宋启凡.学术期刊抖音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与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32(03):365-371.

[7] 杜妮,杨冰郁,白玉云.走向民间:《科学画报》的传播实践探析[J].传媒,2023(02):28-30+32.

[8] 黄荣丽,王大鹏,金梦瑶等.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澄明、价值审思与构建路径[J].科普研究,2023,18(06):32-40+95-96.

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23.06.004.

[9] 马奎,莫扬.科普类抖音号分析研究——以21个传播影响力较大的科普抖音号为例[J].科普研究,2021,16(01):39-46+97.

DOI:10.19293/j.cnki.1673-8357.2021.01.004.

[10] 王孜.5G时代学术期刊短视频平台的发展现状与融合研究——以抖音短视频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20,(02):61-66+60.

DOI:10.19393/j.cnki.cn11-1537/g2.2020.02.013.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汪坚锋(2002.02-),男,汉族,浙江绍兴人,温州医科大学2020级放射医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主要荣誉:以第一创作者获得第八届高校学生课外“核+X”创意大赛全国二等奖。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