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是百分之十五是有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人际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过程中通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与行为的互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不仅是个人丰富人生获得成功事业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因此对于每个个体来说,人际关系的好坏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体的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之一。尤其是在遇到困惑、悲伤等情绪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获得亲朋好友的理解、开导与帮助,得到心理支持与精神抚慰。相反,当人际关系受阻时,人们往往感到压抑、失落和孤独。实践证明,任何一种事业的成功都与人际交往息息相关。在校大学生时间充裕、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对于他们来说,培育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以及成长发展等各个方面。但是不同的认知、情感和个性差异造成的行为困扰非常普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同学之间普遍存在矛盾。
为什么大学生之间普遍存在矛盾呢?因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对以前来说更为复杂且广泛,独立性更强也更具社会性。而在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存在各种交往问题。例如认知、情绪以及个人的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过程中受挫,就极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中,或者因企图抗争而陷入困境,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又或者直接拒绝与他人沟通。例如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他们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正确的交往方法,导致同学间的矛盾升级,因此带来精神上的不安、抑郁等。一旦形成心理上的问题,自身很难摆脱这些负面情绪,便会更加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而这种情况占据大部分,说明这种人际交往困扰与障碍在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需要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1研究对象和心理学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宁波财经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使用横断面调查。于 2021 年 2-3 月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171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 171份,有效回收率为 100%。其中大一74人,大二74人,大三14人,大四9人;男生63人,女生108人;,经济管理类学科116人,理工类学科20人,思政人文类学科19人,影视艺术类学科16人;城镇59人,农村112人;独生子女76人,非独生子女95人。
心理学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进行诊断,共有37题。第1-9题为基本情况采集,第10至37题为郑日昌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回答‘是’记 1 分,回答‘不是’记 0 分。该量表的校正后的分半信度在 0.508—0.630。需从两方面来分析调查结果:一方面为总分,从总分分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情况:另一方面为各个项目分。分数越高,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越高。分数越低,表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程度越低。
心理测量问卷数据整理
本次调查针对 2020—2021 学年宁波财经学院的全日制在校生,发放调查问卷171份,以此样本的统计分析结果推论总体,即当代高校大学生的一般状况。调查样本的院系构成和年级构成基本符合宁波财经学院学生总量的一般状况,有较好的代表性。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共171 份。问卷的收集与处理采用“问卷星”网站。并在调查结束后,建立数据库,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心理统计相关数据分析
首先,从总体上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根据郑日昌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诊断量表的相关说明和调查结果可知,171名学生中有59.0%的学生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他们个性比较开朗、真诚、宽容,能主动关心别人,与朋友相处时关系融洽,能获得众多的好感与赞同。剩余41%的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其中,27.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的困扰,他们的人缘一般,与朋友的关系不牢固,时好时坏,经常处于一种起伏波动中。13.5%的学生在人际相处过程中的行为困扰较严重,他们心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交往障碍,难以与他人建立朋友关系,他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不善言谈的人,也或者有明显的自命清高、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等讨人嫌的行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存在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人数占很大比例,有四成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扰,这与其他学者研究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
3研究结论与人际关系改善路径
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存在某种程度的人际关系行为困扰,四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存在障碍。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欠缺和不足,不是某几个人的个别问题,而是整个群体的共性问题,不良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乃至今后的人生必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同学关系现状亟待改善和提高。我们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以改善大学生同学关系为目标,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供大学生和教育者参考。
3.1学校和教育者的心理干预机制
注重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心理疏导在构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个人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根本作用。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力度,使辅导员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做到能够自如应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高自身解决宿矛盾的能力。
定期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开展心理讲座,对大学生初入校园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的不适应等问题进行及时疏导。根据不同年级,开设心理学选修课,激励大学生选修心理学课程,让大学生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发挥班级中心理委员的引领作用,不定期组织心理委员参加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通过班会的形式让心理委员将所学知识与班里同学进行分享交流,让同学们拥有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意识和行动。
3.2家庭环境与学生家长的作用
家庭环境与学生家长的作用不能忽视。多数学生从小在家长身边长大,许多良好个人行为习惯与性格特点的养成与家庭环境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关系。因此,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友能力与沟通能力,良好家庭环境与家长的模范作用非常大。
在好学民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能养成积极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礼貌文明的家长可以为学生起到模范的作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从家长身上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学习他们身上优秀的品质与交往技巧。
3.3大学生自身心理品质的锻炼与养成
首先,学生需要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认知。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不卑不亢,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悦纳自己,正视问题,积极进取。客观看待他人和自己的关系,不将他人问题夸大,也不缩小他人优点,多向他人学习。
遇到挫折和人际关系问题,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进行第一时间的心理疏导。不让心中矛盾的石头越沉越深,在面对问题时及时解决两个人的矛盾危机,及时反馈。从与辅导员沟通中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此次人际关系交往中的缺陷。
其次,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社交原则。
平等尊重他人,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与处事方式,我们要在交往中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决定,形成有效的沟通。
真诚对待他人。“民无信不立。”不管是社会交往还是大学生交往,都要遵守真诚的原则,缺乏信任是当今社会很多糟糕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在处理人与事中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获取他人的信任。不弄虚作假、阿谀奉承。
宽容对待他人。人际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大学生个性较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不要斤斤计较,要谦让大度,宽容对待身边的人,不计较对方的态度,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
参考文献
[1] 王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行为困扰调查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7.9:81-87.
[2] 刘畅.高校大学生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与思考[J].教育发展纵横.2020.7:215-216.
[3] 谭玲丽.大学生宿舍冷暴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科学_心理健康研究.2020.12: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