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创作优秀诗词
佘国武
生成PDF 清样下载 引用

复制成功

导出题录

参考文献( GB/T 7714-2015 ) 复制

佘国武,. 浅论如何创作优秀诗词[J]. 当代中文学刊,2023.4.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摘要:
分析了当前诗词作品的创作情况,粗制多,精品少。提出了创作优秀诗词的方法:深入生活,寻找非常感动的题材;选择体裁,运用恰当的表达形式;注意结构,裁成繁简得当的篇幅;借助手法,写出形象生动的作品;反复修改,虚心听取各方意见。
关键词: 体裁题材结构手法修改
DOI:10.12721/ccn.2023.157032
基金资助: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中小学优秀地方传统文化教育之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XJKX21A166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目前状况

如今,全国绝大部分县市有诗词楹联组织,但散曲、辞赋等目前还不像诗词楹联组织那么普及,一般还没有成立组织,它们往往附丽于诗词楹联组织。诗词组织,有的称诗社,有的称学会,有的称协会。有的乡镇也有诗联组织。

从诗词组织的设置可见诗词文学艺术的繁荣程度,现在全国诗词的创作队伍非常大,创作人员非常多,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据中华诗词学会公布的资料:“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以及香港、澳门都已建立了诗词组织,绝大多数市县及行政区也建立了诗词组织,诗词爱好者近400万人……中华诗词学会在全国各地的注册会员编号已达45000多人。”至于创作的作品,每年有多少呢?400万诗词爱好者,即使每人每年创作10首,就有4000万首,是《全唐诗》的800倍,这个数量是非常惊人的,也可见当今诗词的普及程度。

但是这么多作品,又有多少精品呢?有多少是传的开又留得下的作品呢?据我了解,精品非常少,或者说微乎其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现在是个快节奏的时代,文学也是快餐式的,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手机上什么都有,手机上的信息也非常吸引人,一般的人再也不能像韩愈一样“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了,都是随笔式的写作、碎片化的阅读,很难有“呕心沥血”之作了,遑论传世精品。再说现在的诗词新人,大多借助网络来学习诗词,利用手机,利用“搜韵”网站,一下子便懂得了格律知识,并且学即致用,开始创作,写完了,将作品放到“搜韵”检测一下,符合格律,便认为是合格的作品了,然而这种“生产线上”的作品,离精品力作岂只千里万里?这样的作品,怎么会得到读者的欢迎?论其读者,除了作者,恐怕难有第二人了。

因此,端正写作态度,树立好意识,对作者来说尤为重要。然而仅仅提高认识还是不够的,必须了解创作好诗词的路径。针对现实情况,根据我的创作经历,抛出个人见解,提出创作优秀诗词的方法。

二、创作优秀作品的方法

(一)深入生活,寻找非常感动的题材

文学作品的源泉是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好的文学作品。诗词作品的创作也不例外。因此,要写好诗词,就要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在广阔丰富的世界里找到使你最感动的人和事,找到你最喜欢写的题材。评论作品,我们不能唯题材论,但好题材是好作品的基础。选好了题材,题材中有你感动的人和事,你才能写的深刻。你对人和事感触的深浅,便是你作品“履痕”的深浅。感触越深,作品便越好。

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女作家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的《后记》中说得好:“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稿纸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由于她写令她非常感动的故事,所以作品也非常感人。

(二)选择体裁,运用恰当的表现形式

诗词都是文学体裁,但各有特点,同样是韵文,诗端庄,词妩媚,无论运用哪一种体裁,作品的内容尽量要和形式相统一。

例如你写一首恋爱题材的作品,写诗写词均可,对恋人,可端庄可妩媚。再如写庆祝建国七十周年,用诗词均可,然而最宜诗歌,诗歌中又分古风和格律诗,如写成古风,古风中又分风雅颂,这种题材最宜用“雅颂”之体。

创作时,作者擅长哪种体裁就选择哪种体裁,不要选自己不熟悉的体裁。袁枚是清朝的大才子,著有《小仓山房诗集》,他善于写诗,不喜欢填词,平生所见所想,尽付之于诗,词则很少,可见他“术业有专攻”。在选用体裁上,我们要扬长避短,因事制宜。

(三)注意结构,裁成繁简得当的篇幅

作品的结构是作品的间架,它是由句子或段落构成,它决定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不必写。重点内容须运用繁笔,非重点部分须运用简笔。而作品中哪一部分分详写,哪一部分略写?则最能体现作者的智慧。刘勰《文心雕龙》说得好:“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这样说来,作品中的详略,要根据作品的内容而定,根据作品的立意而定。要恰到好处。不能繁简失当。

(四)借助手法,写出形象生动的作品

文学作品,必须形象生动,不呆板,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袁枚的《续诗品·振采》言:“明珠非白,精金非黄。美人当前,烂如朝阳。虽抱仙骨,亦由严妆。匪沐何清?非熏何香?西施蓬发,终竟不臧。若非华羽,曷别凤凰!”其意是首饰要美人佩戴才美,西施要打扮才漂亮,至于诗词要借助修辞手法和表达手法,才能“熠熠动人”。

如李白的《蜀道难》,全诗47句,竟然有28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正是因为大量运用夸张的手法,读者才深感“蜀道之难”。如不借助于夸张的手法,则无法达到这种“惊人”的效果。

又如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全诗40句,此诗写李白的才华和际遇,运用了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但亦恻隐动人,为什么呢?全诗运用了对偶手法,40句全为工对,让读者叹为观止。

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好似亲临其境,究其原因是运用了比喻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诗句来摹写声音,非常难,平铺直叙是写不出的,但运用比喻,则“迎刃而解”。

又如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这首闺词,写了对丈夫的思念。这首婉约词,让读者击赏不已,缘于此词有议论压尾,形成点睛之笔。上片之尾为“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下片之尾为“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抒情议论,也是写作之法,运用得当便润色增华。

(五)反复修改,虚心听取各方意见

写完诗词,作者一般都会自我感觉良好,觉得差不多了,但是过了一二日再去看,往往觉得还有可改之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文学作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要经过艰苦努力才能写好的。其次,写完之后,还是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过几天,情随事迁,便变成了“旁观者清”的人了,故看得真切。因此,修改是写作不可缺少环节。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袁枚《遣兴》言:“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古代大家,作品尚要反复修改,我们这些平庸之辈更要重视修改,不仅要自己改,还要将作品主动送给各方的同仁们看看,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将作品修改得完美。许多好作品,确实是改出来的。

三、结论

要写出优秀的诗词作品,不可缺少以上五个环节,但是有了以上五个环节,并不等于能创作出优秀作品,因为创作诗词作品还要有相关的底蕴:文言文基础知识、词汇量、诗词的格律知识、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正确的人生观等,基本功扎实了,底蕴深厚了,又能循此五法,那么离创作精品便不远了。

参考文献:

[1]白居易著  喻岳衡点校  白居易全集  [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5

[2]苏轼著  毛德富等主编  苏东坡全集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3]袁枚著  王英志主编  袁枚全集  [M]苏州:苏州古籍出版社,1997

[4]刘勰著  王志彬注释  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李白著  王琦注  李白诗歌全集  [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6]韩愈著  韩昌黎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7]李清照著  杨合林编注  李清照集  [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1

[8]网站www.zhscxh.com/view/introduction/introduction.aspx

》在线投稿系统

*文章题目:
*作者姓名:
*电子邮箱:
*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

  备      注:

*上传稿件:

支持上传.doc,.docx,.pdf,.txt,.wps文件

投稿须知:

1、审稿结果将于1~7个工作日以邮件告知,请注意查收(包含录用通知书、审稿意见、知网CNKI查重报告)。

2、提交投稿后,若7个工作日之内未接到录用通知,则说明该文章未被录用,请另投他刊。

3、凡投寄本刊稿件,如在内容上有侵权行为或不妥之处,均应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文字编辑、加工和修改,如不同意,请附说明,以便妥善处理。

4、多作者文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通知用稿后不再改动。

5、凡投往本刊稿件一经录用发表,其版权归本刊所有。

6、本刊已全文录入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提前申明,未申明者,本刊一律视为同意被收录。

7、请勿一稿多投。